下载APP
  1. 首页
  2. 穿越历史
  3. [红楼]红楼夸夸群
  4. 第248页

第248页(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那为何对李纨破例了呢?照原作者的行文风格,他应当喟叹,应当惋惜,为何又要对李纨颇带些嘲讽呢?

所谓家国大义。

直到如今黛玉才明白。

原来李纨全了小节,却失了大节。

--

当然这样会审时度势的人还有很多,每次朝代更迭都有读书人迫不及待的逢迎上前,好笑就好笑在便是他们所投降的新朝也不把他们当回事,妥妥的给他们写一本《贰臣录》,让其活着的时间受尽世人笑话,死了也连带孙抬不起来。

何况贾兰天资聪颖又刻苦,士不在话,守贞一生,儿中,便是此时死了又算是什么笑谈呢?便是围观的人群也只会替她惋惜。

所谓“到谁似一盆兰,枉与他人作笑谈。”更是不知从何而起。李纨自从贾珠去世后就遣散侍妾,一心一意为贾珠守贞,抚养遗腹,这放在历朝历代都是被表彰被嘉奖的行为,有些地方还能以此向官方申请立个牌坊,地方官都把这当作政绩来讲。

更何况原书作者怜悯女,笔的人从无简单的好坏善恶,也从不带着自己的看法写文,而是像一面镜,怀有悲天悯人之心将每个人写来。便是邪也都有其可取之:譬如宝钗之关心母亲,譬如薛蟠之哄乐妹妹,便是作者赞许之人也不遮掩其缺:譬如黛玉之笑话刘姥姥,譬如尤二之曾与贾珍父调笑过,譬如晴雯也打骂小丫鬟。凡此都只一一记录来,很少表自己的评价。

是坏结局,那谁不想得这结局呢?毕竟谁活着不是个死呢?

读书人读书,心里便要存这山河社稷,当贼人铁骑踏时,不你平日里多弱不禁风,此刻也要站来为社稷,为苍生,为先贤,为士林,这一份血。

到底是李纨一个教的寡妇能了什么”伤鸷”的事,以至于能被他人“作笑谈”?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一章继续阅读!)

即使敌我弱又如何?即使螳臂当车又如何?即使革裹尸又如何?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当战侵袭,林如海和林瑞文这样的人义不容辞站来,傅云飞和温黎时这样的人毫不犹豫以血之躯挡住历史车,每次改朝换代都有士大夫殉节,他们难不知疼么?当日也疼,也怕,也犹豫,只不过他们心里想的是‘碾便碾罢,大义不灭就好。’,所谓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岂是投河嫌河凉的贰臣能懂得的?

而李纨和她教导的贾兰,偏偏就缺了这一段气节。为了能中科举,为了全自己执念,是投奔了新朝,并在新朝官。黛玉此时已经可以确认便是在原书中,李纨也多半是依靠娘家,然后投奔了新朝。


【1】【2】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