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到底是为什么呢?
事明明不可能发生,但它就是在不断发生着。
这个问题也在影响着她与新男友谢双航的关系。
另外,字条上的奇怪分式代表着什么?
这算是个礼,还是个考验?
他要考验我什么呢?
在初清冷的校园里站了许久,魏惜寒的思绪,反而越理越
。
————————
成永兴开车先去了趟林工大。城的几个
校他都要跑一圈。
成功没有侥幸。
台积电成立之后,台湾所有校都为其调整了专业设置,源源不断为其输送着人才。
台积电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城
校众多,邮电学院,工学院,光机学院,
城大学,更不要提林大和林工大了。光电的
工资,
待遇,也被在
城学习的学
们所认可,双方某
程度上算是一拍即合。
调整专业设置需要些时间,但有些事可以先
起来,例如修改电
类专业,理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最不济,也要多设几门选修课。
————————
这段时间,成永兴忙得要死。
一号线的调试工作重新开始了。
这条线的定位是试验线,晶圆尺寸以及产线速率都不是很,但它所使用的设备,均是瞄准了1微米研发的,基础条件算是
备。
由于908的技术引在同步
行,调试中
现的问题,都可以借日方的力量解决。确实不达标的设备,材料,都
行了
替代。当务之急是让产线名副其实,先跑起来再说。
伴随着一号线的攻前
,二号线的设计纲领也
行了调整。技术指标全面向908工程看齐。0.8微米,6英寸晶圆,月产1.2万片。
由于日方的主动参与,计划中并不存在明显障碍。各方也对林晶圆的前景看好,分
资金,对此投
了赞成票,提前布局相关上
游产业。
突然而来的投资,让刚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的
城一众招商人员目瞪
呆。
————————
从林工大回来后,他又与叶静等人一起,晚上参加了个饭局。
事的起因,是因为叶静等人
的***计划。
在半导产业上,中国有过几次稍纵即逝的发展良机。其中条件最好的是首钢日电项目。这是个比908工程还要好的平台。
日电项目于94年12月投产的时候,技术指标达到了1.2微米,并在99年达到了0.35微米,接近了当时的国际主平。
实话实说,日方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转让技术的意愿比较,至少比台湾和韩国要好。但随着日本自
丧失了芯片行业的霸主地位,各合作项目也就难以为继。
可以说,中国今天面对的芯片产业困境,某意义上,也是
国对日本芯片产业持续打压的结果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