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我们更关心的是罗隐的判断:那诗描写的不是仙境,而是鬼域。
与罗隐对坐,当在曹唐林中际遇之前,罗隐鬼诗一说竟一语成谶,这恐怕是二人当时都没想到的。
士曹唐,以能诗名闻当世。久举不第,尝寓居江陵佛寺中亭沼,境甚幽胜,每自临玩赋诗,得两句曰:“
底有天
漠漠,人间无路月茫茫。”
之未久,自以为尝制皆不及此作。一日,还坐亭沼上,方用怡咏,忽见二妇人,衣素衣,貌甚闲冶,徐步而
,则唐前所作之二句也。唐自以制未翌日,人固未有知者,何遽而得之?因迫而讯之,不应而去。未十余步间,不见矣。唐方甚疑怪。唐素与寺僧法舟善,因言于舟,舟惊曰:“两日前,有一少年见访,怀一碧笺,示我此诗,适方
言之。”乃
示,唐颇惘然。数日后,唐卒于舍中。(《宣室志》)
唐人写志怪,非常喜穿
诗歌,
而成为诗化故事的一
手段。又如《宣室志》载:“晋昌唐燕士,好读书,隐于九华山。尝日晚,天雨霁,燕士步月上山。夜既
,有群狼拥其
,不得归,惧既甚,遂匿于
林中。俄有白衣丈夫,
纱巾,貌孤俊,年近五十,循涧而来,
步自若,伫立且久,乃
曰:‘涧
潺潺声不绝,溪垅茫茫野
发。自去自来人不知,归时唯对空山月……’”
主人公空山遇鬼的故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诗营造
的空幽氛围;或者说,所呈现
的一
纯粹的诗意的世界。
这是唐人的怀。
现在志怪中的这些诗,跟著名诗人写的作品相比,其实并不差,正如明代杨升庵曾言:“诗盛于唐,其作者往往托于传奇小说、神仙幽怪以传于后,而其诗大有妙绝今古一字千金者。”
不速之客
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扬州,夏夜。城市的灯火依次而灭。西郊有一别墅,住着士人周济川和他的几个弟弟。
哥儿几个都很好学,每每坐在一起读书,这天晚上讲学完毕,已是夜半三更,大家上床睡觉。就在周济川快梦时,忽听到窗外“咯咯”有声。在他确定不是
梦后,便起
向外窥视,于是看到了一生中最恐怖的场景:
院中,月
,有个小小的骷髅,看
不过三四岁的模样,脑袋自然也是个骷髅。他正围着
院转圈,一会儿双手
叉,一会摆动手臂,骨节间相互
,声音令人
骨悚然。
周济川慌忙喊起几个弟弟。
他们起来后,看到窗外的景象,互相对视,吓得大气也不敢。
诸兄弟中,胆最大的要数一个叫周
川的。周
川鼓足勇气,冲窗外大声呵斥。刚呵斥完第一声,白骨小孩就
上台阶;呵斥完第二声,小孩已钻
屋
;呵斥完第三声,小孩
上床了,开
:“阿母,喂孩儿
。”
周川挥掌击去,小孩遂倒,但眨
的工夫,又
现在床上。此时,周家仆人听到动静,手持刀
赶来。
小孩继续说:“阿母,喂孩儿。”
周家仆人在周川带领
,一拥而上,用刀
砍击,小孩的骨架一
断折,可很快又聚合在一起,再次喃喃说:“阿母,喂孩儿
。”
周济川叫仆人用布将小孩装起来,竟然得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