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大笑,他们当然以为同伴是在梦游。
第二日天明,三人继续赶路。同行二人想起昨夜的事,拿来韩生的篮看,空空如也,二人取笑韩生,认为他昨夜是狂妄之谈。韩生沉默不语。
转上路,船行至邵平,已是夜晚。他们
船在江边小亭休息,仆从把酒菜备好,大家开吃。夜中无月,江边风大,灯烛一
即灭,人们很郁闷,一人故意揶揄韩生
:“韩先生,你那天收集的月光何在?”
韩生拊掌笑:“我几乎忘记!稍等。”
韩生随即亭,来到江边,上船取来那篮
和木勺。
回到亭,他将勺伸
篮中,
舀取状,后往夜空一洒,顿时有光如月
,满于江亭间。韩生又舀了数十勺,一时间月
潋滟,远近之景尽在
中,所谓“取篮杓一挥,则白光燎焉,见于梁栋间。如是连数十挥,一坐遂昼如秋天晴夜,月
潋滟,秋毫皆睹”。
众人大呼:“真异术也!”
大家饮至四更,酣畅至极。夜宴结束,韩生用勺把月光收篮中,四周夜黑如故。
桂林有韩生,嗜酒,自云有术。一曰,
自桂过明,同行者二人与俱,止桂林郊外僧寺。韩生夜不睡,自抱一篮,持匏杓,
就
。众往视之,则见以杓酌取月光,作倾泻状。韩生曰:“今夕月
难得,我惧他夕风雨夜黑,留此待缓急尔。”众笑焉。明曰取视之,则空篮弊杓如故,众益哂其妄。及舟行至邵平,共坐至江亭上,各命仆办治殽膳,多市酒,期醉。适会天大风,曰暮风益急,灯烛不得张,众大闷。一客忽念前夕事,戏嬲韩生曰:“
所贮月光,今安在?”韩生抚掌对曰:“我几忘之。”即狼狈走舟中取篮杓一挥,则白光燎焉见于梁栋间。如是连数十挥,一坐遂昼如秋天晴夜,月
潋滟,秋毫皆睹。众乃大呼,痛饮达四鼓。韩生者又酌取而收之篮,夜乃黑如故。(《三
小牍》)
上面两个有关月光的清故事都见于志怪笔记《三
小牍》,作者皇甫牧是陕西三
人,晚唐时相继在汝州、梁州任职,
五代十国后旅居山西。他笔
的赵知微和韩生的幻月手法令人称奇。如果说他们分别是变
月亮和集月光,那么在最后这个故事中,主人公则顺着筷
成的梯
爬上天,
脆把月亮摘了
来。
那是文宗大和年间,有通
术的周生居
山。
山不在
湖,而在太湖畔。一年中秋,周生带着书童,赴洛
,渡过
江后,在扬州停留,夜宿寺院。
当夜,另有三四个旅人也在寺中投宿。时值中秋,大家来自天南海北,难以睡,就在
院里闲谈起来。
月光澄莹,大家遥望,难免有思乡之。
闲谈中,生活在“夕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晚唐旅人自然提到盛唐和那时的君王,不免
慨万千,有人背诵起白居易的《
恨歌》,当诵到“天
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时,众人黯然。
一位旅人说:“那个时代真令人追思,明皇的一生,命运可谓多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