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闻有人敢违抗圣旨,康熙帝先派人再度登门拜访,见还是不成,第三次去时,却不是官员,甚至都不是九门提督,而是丰台营。
结果,又遇到了天灾。
明朝不是没有天灾,相反灾祸更多。可惜,国库空虚无能为力,面对急需赈灾的况
,崇祯帝向京城各大家族征银,最后竟只征上来几千两银
。
当初词科时,康熙帝询问前明覆灭的本原因,路谦瞎扯了一通,一句都没说到
上。但也有人提到了这一
,帝皇的威信
然无存,无论
达什么命令,底
皆不听从。在这
况
,就算再英明神武的帝皇,都没办法将这个国家变好,毕竟他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
事实上,一夜未睡的何止这些人,朝廷官员也是如此,就连康熙帝也一样。
年八岁,少年天初登基;年十四,正式亲政执掌大权;年十六,除鳌拜,诛党羽;年二十,平三藩……
好在,老百姓们也很合,在最初的惊慌失措之后,老老实实的听从安排,将家中老弱送去帐篷中。壮劳力主动跟着兵差们一起去扒屋救人,女人们则结伴去生火
饭,就连半大孩
都帮忙照顾着比自己还小的孩
们,不拘是哪家的,这会儿实在是顾不上那么多了。
但康熙帝不是。
甭目的为何,能帮上忙就是好的。
那家人直接吓了,再问时,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粮给钱,跪
真以为康熙是崇祯帝吗?
救援这事
,说白了就是跟阎王爷抢时间。越早赶到
事地
,越能尽快救
更多的人。事实上,很多人都不是在房屋倒塌的那一瞬间就没了,而是久久得不到救援。
“先起草几份关于余震和复震的布告,告知百姓千万不要回到房屋里,尤其是半塌不塌的那!夜间也不准回去,就待在空旷
。”
至次日一早,最急的那
分事
已然
理完毕,但问题是,还不断的有外界的消息传来。
这一,康熙帝是
调再三的,只要能真正的为朝廷
力,为百姓谋福的,就算另有私心也可以视而不见。反之,那些个满
仁义
德,结果
了事就闭门不
,既不愿意给囤的中药,连一粒米都不愿舍的……
往西北,地脉中断差距超过五尺,还有其他各
,最夸张的地界落差一丈许。
城外的帐篷已经搭好了,几乎每个老人孩都有地方住了;城
还是残垣断
,可那也是没办法的,短时间
不可能去恢复建筑;九门提督一整夜没合
,带着手
四
巡视,将受伤者一个个送到城门
的临时医疗
;京郊驻军也已赶到,除了安营扎寨之外,他们还搭了不少土灶,毕竟好几万人的吃喝,不是
将粮
运到就完事了……
本章尚未读完,请击
一页继续阅读---->>>
“准。让京郊驻军在城外安营扎寨,再择年老弱者
。还有城北的育婴堂和慈安堂……都去吧,先
着穷苦百姓。”
整个京城成了一锅粥,便是由朝廷派人帮忙,也是忙碌了一整夜,直至次日天明后,才勉
算是安稳了
来。
救援是派去了,
也
合着给钱给粮,吏
将能派的人都派上了。就连那些个一直待在京城补缺的举人们都被派
去了,因为理论上只要获得了举人功名就能当官,只是因为官位少才必须耐心等候。可如今,到
都需要人,举人们有钱的
钱有力的
力,迫不及待的想让上
的人看到自己的能耐。
暂时凑合一。这要是发生在夜间……
朱大人立接旨,随后又
:“可否请人搭建草棚?不能保证所有人,起码也要让老弱妇孺有个遮风挡雨之
。”
于是,朝廷又再度派人手,赶往其他地方救援。
邸报传来,京城往西三十余里的柳河屯,土地开裂、
沉,严重
相差二尺有余。
还是别想那么可怕的事了。
这时,康熙帝又有了新的命令,是给翰林院的。
育婴堂是救助弃婴的,慈安堂则是帮助孤寡老人的,当然实际作起来,两
其实没分得那般细。因为连年战
,被放弃的老人和孩
数目颇多,以至于这方面的拨款越来越多,但还是远远不够用。
他的决心和魄力,远胜于前明皇帝。
朝廷官员们这一忙就忙了好几日,连带康熙帝在,都是数日连轴转,忙得脸
发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