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1. 首页
  2. 科幻悬疑
  3. 案藏杀机:清代四大奇案卷宗
  4. 第16节

第16节(2/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当时总督阅已经成为江宁的例行仪式。课试时,允许当场投考员弁,因而每个月阅时都有五六百人赶来投考,希望能就此吃上军粮。加上允许普通百姓围在校场外观看,也有不少好事者赶来围观。再算上委考各(除新贻外的阅官)所带的家丁轿役,委实有不少人,围在校场外和箭两旁,煞是闹。

贰、新贻遇刺

本章尚未读完,请一页继续阅读---->>>

“他娘的曾剃!曾屠!”新贻用山东话恶狠狠叫了两声曾国藩的外号。曾国藩用刑苛酷,史称“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因其杀人如麻,时人称呼他为“曾剃”、“曾屠”。据说每当金陵小孩夜哭,其母只要说:“曾剃来了。”小孩立即吓得就不敢哭了。在民间有这样的名声,在朝中又有各誉,这样一个多面复杂的曾国藩,在新贻看来就格外森了。

清同治九年(1870)七月二十六日一大早,小妾郑氏早早就醒了,新贻却还在熟睡当中。刚想要去推醒丈夫时,郑氏又有些不忍心起来。她知丈夫昨夜批阅公文到很晚,上床躺后又辗转反侧了许久,显见在苦苦思索着什么。迟疑了一会儿,见到外面天已经发亮,郑氏叹了气,终于还是拍了拍丈夫。

于五准时开始。当天阅分为四棚:新贻亲阅棚;洋务局张台阅第二棚;总务巡营台阅第三棚;总理保甲局郜台阅第四棚。检阅的容包括洋枪打靶、抬炮动作、矛对刺,新贻最为关注的是新兵使用洋枪击。他一向对这四营新兵要求严格,规定每日演两次,是以新兵动作娴熟,枪法的准也很好,令人满意。新贻的脸上终于了微笑,自昨日一早以来

为前营。这两千人以训练为名,均奉调驻省城江宁。其实新贻心中最清楚,这四营新兵,名为剿匪而练,其实是要保护他自己呀。

不过,因总督衙门尚在修建中,新贻自上任两江总督以来,一直暂借江宁府衙门作为总督署,阅的校场也实际上是江宁府的校场。校场位于江宁府衙门西边,二者各自独立,并不相连。但江宁府后院的西门却有一条箭直通校场,距离不远,因而新贻阅也没有搞过仪仗那一,历来都是经箭徒步来往于衙门和校场,既不骑也不坐轿,为的是图个清静方便。他格务实,从这上也有很好的现。

新贻重新将目光投向外面帘般的雨幕,心中祝愿:“但愿明日是个好天气。”他还是惦记着自己的那四营新兵,那可是他在两江唯一可以倚靠的军事力量。

“唉,难哪!”新贻烦恼地叹了气,疼不已。太平天国的宝藏至今落不明,相关之人利益攸关,密不透风,稍有追查的动静,各方警惕狐疑的目光便一齐投来。他虽有朝廷的倾力支持,可这里是两江,天皇帝远,曾国藩实在太树大,绝难撼动。他在两江总督任上两年,绞尽脑,依然没有完全站稳脚跟便是明证。要真是急了那帮人,还真不知面会发生什么事。可是慈禧太后代的事没有任何展,他在两江总督的位上又还能坐多久?

“是谁?”新贻如同受了惊吓的孩,“腾”地坐了起来,一只手本能地抄起了枕边的短枪。郑氏吓了一,不及回答,新贻已经反应过来是在自己家里,叹了气,放短枪,开始穿衣服起床。一旁的郑氏有些发愣,呆呆地看着丈夫,想问什么,却又不知该怎么开

了署府后门,新贻便直奔校场演武厅,心腹家丁张荣随其后。除了负责警卫的督标中军副将喻吉三,武巡捕叶化龙、唐得金外,跟在其后的还有方秉仁、刘云青、贵枝、王发等八名差弁。

本来清朝官员行,讲究大张旗鼓,要使用“仪仗”和“仪从”,官越大,排场也就越大。举例来说,两江总督行,新贻本人可乘八人抬的大轿,队伍最前面有“引”两人,卫士左右簇拥。其他各仪仗如八面青旗,飞虎旗、杏黄伞、青扇、兵拳、雁翎刀、兽剑、金黄、桐槊各二,四杆旗枪,回避、肃静牌各二面,一共是十三三十四个。仪仗中还有专人负责鸣锣开。锣声也有讲究等级,总督行,鸣锣六锤半(敲锣后立即用手捂住锣面,不让锣声蔓延,称为半锤),而州、县官行时,开锣只能鸣三锤半。总督所过之,百姓必须肃静、回避。

今天会是个大晴天,新贻从床上一坐起来就觉到了。果然,一门,晨曦中曙光微,一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令他神为之一,人也立即振奋了起来,他大踏步地向外走去。


【1】【2】【3】【4】【5】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