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1. 首页
  2. 科幻悬疑
  3. 案藏杀机:清代四大奇案卷宗
  4. 第25节

第25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光绪三年(1877)二月十六日,最后的结果终于显现,刑向两皇太后和光绪皇帝上奏本案审理结果,拟:余杭知县刘锡彤革职,从重发往黑龙江效力赎罪,因清律规定年逾七十的罪犯可以以银赎罪,当时刘锡彤年过七十,判决还特别规定他不准收赎;生员陈湖(陈竹山)已在监狱病死,免予追究;仵作沈祥杖八十,徒二年;门丁沈彩泉杖一百,放两千里;杭州知府陈鲁,宁波知府边葆城,嘉兴知县罗森,候补知县顾德恒、龚世潼、郑锡滜均革职;察使蒯贺荪已病故,不论;训导章濬(即章纶香)革职;喻氏(葛品连母)杖一百,徒四年,须银才能赎罪;王心培杖八十;“钱宝生”已经病死,免予追究;姜位隆、刘殿臣各笞四十。

对于浙江巡抚杨昌浚、学政胡瑞澜,二人均是从一品官员,刑不敢拟,而是“恭候钦定”。奏折递上去的同一天,谕旨达,将杨昌浚、胡瑞澜二人即行革职。

奏折语气尖锐,除了弹劾胡瑞澜等承审官员“罗织无辜,锻炼成狱”外,更是巧妙地把胡瑞澜的胆大妄为归结为欺负“两皇太后垂帘听政,皇上冲龄践祚,大政未及亲裁”。慈禧太后读到奏折后,然变,终于定了决心。

伏查此案奉旨饬抚臣详于前,钦派学臣复审于后,宜如何悉心研鞫,以副委任。万不料徇枉法,罔上行私,颠倒是非,至于此极。现经刑勘验,葛品连委系因病亡,则其原定供招证据尽属造,不问可知。夫借一因病亡之人,罗织无辜,锻炼成狱,以凌迟重典。在刘锡彤固罪无可逭,独不解杨昌浚、胡瑞澜为大臣,迭奉严旨,何忍朋比而为此也。胡瑞澜承审此案,熬审供,唯恐翻异,已属乖谬。而其前后复审各折片,复敢狂易负气,刚愎怙终,谓现审与初供虽有歧异,无关罪名,并请饬各省著为律令。是明此案尽属虚,饰词狡辩,淆惑圣聪,其心尤不可问。而杨昌浚于刑奉旨行提人证,竟公然斥言应取正犯确供为凭,纷纷提解,徒滋拖累。是直谓刑不应请提,我皇上不应允准,此其心目中尚复知有朝廷乎?臣揆胡瑞澜、杨昌浚所以敢于为此者,盖以两皇太后垂帘听政,皇上冲龄践祚,大政未及亲裁,所以藐法欺君,肆无忌惮。此其罪名,岂止如寻常案故人误、已决未决比例轻重也?

。就在这位帝国的最执政者犹豫不决的时候,都察院御史王昕上了一奏折,这就是著名的《奏杨乃武葛毕氏冤案折》。奏折全文如

本章尚未读完,请一页继续阅读---->>>

对于本案的两个主要人,杨乃

伏读本月(光绪二年十二月)十六日上谕:刑奏承审要案复验明确一折,浙江余杭县民人葛品连死一案,该县原验葛品连尸系属限毒殒命,现经该复验,委系无毒因病死,所有相验不实之知县刘锡彤,着即行革职,即着刑提集案证,讯明有无故勘弊,及葛品连何病致死,葛毕氏等因何诬认各节,律定拟奏。钦此。仰见我皇上钦恤用刑,慎重民命之至意。臣愚以为期罔为人臣之极罪,纪纲乃驱之大权。我皇上明罚敕法,所以反复求详者,正伸大法于天,垂炯戒于将来,不止为葛毕氏一案雪冤理枉己为。

臣惟近年各省京控,从未见一案平反,该督抚明知其冤,犹以怀疑误控奏结。又见钦差查办事件,往往化大为小,比小为无,积习瞻徇,牢不可破。惟有四川东乡县一案,该署督臣文格,始而回护,继而检举。设非此案在前,未必不始终欺饰。可见朝廷举动自有风声,转移之机正在今日。臣亦知此案于奏结时刑自有定拟,朝廷必不稍事姑容。惟念案如此支离,大员如此欺罔,若非将原审大吏究造真,恐不足以昭明允而示惩儆。且恐此端一开,以后更无顾忌,大臣尚有明比之势,朝廷不无孤立之忧。臣惟伏愿我皇上赫然震怒,明降谕旨,将胡瑞澜、杨昌浚瞻徇欺罔之罪,予以重惩。并饬臣秉公严讯,律定拟,不得稍有轻纵,以伸大法于天,以垂炯戒于将来。庶几大小臣工知所恐惧,而朝廷之纪纲为之一振矣。


【1】【2】【3】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