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1. 首页
  2. 精品其他
  3. 生逢宋代
  4. 第36页

第36页(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位日后名动天的少年士寇准,字平仲,生于建隆二年(961),也就是宋朝开国后的第二年,家乡在华州邽县(今陕西渭南市以北)。其父寇相曾在五代后晋时过藩王府的幕僚,故寇家属本乡有地位的官

据记载,寇准在参加考试之前,有知人曾私向他透:当朝天素来不喜年轻的举,以为年少轻狂,每每在殿试过程中将其逐。所以建议他虚报岁数。但他却回答:我刚步取之路,怎么可以欺君呢?此事足以窥见其刚正品格之一斑。

茅庐的寇探的第一任差遣是东(今湖北东县)知县。东是归州属的一个小县,地江三峡之间,人烟稀少,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对19岁的书生来说依然需要熟悉当地政务民。这位年轻的父母官倒是很快适应角,既宽刑简政,又雷厉风行,故颇得民望。多年以后,他亲手植的两株柏树还被当地父老比之于甘棠,称为莱公柏(以他日后所封莱国公命名)。

寇准自幼天资超群,书本一读便懂,遂泛滥诗文经史。但他尤其喜好阅读的书,还是《秋》。在这记述先秦秋时代的史籍中,他读到诸侯之间的角逐争霸和纵横捭阖,了解到国家兴亡之理以及战带来的无穷危害,也熟悉了许多英雄人的事迹,因此少年时代便立远志向。

以后了四位宰相和多位执政大臣,在政坛上呼风唤雨,声威显赫,故被宋人誉为龙虎榜。

正是在此次科考中,年仅19岁的寇准士及第,是其中最年少的折桂者。照宋朝科举规矩,以年龄最小的中举者为探郎,此不同于明清时代的士第三名的称呼。须知唐朝以来,全国无数书生悬梁锥刺,皓首穷经,都狂奔并拥挤于狭窄的科场小,而最终能斩获功名者许多已年过半百,如唐诗云五十少士。因而寇准不到二十岁便金榜题名,确属少年得意。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一章继续阅读!)

在此,他曾放的大江,抚今思古,心起伏,题写了抒怀诗《日登楼怀归》:

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关中学不仅才华众,而且受到乡土民风的熏染,上有着鲜明的刚直格,或者说还有一劲。

由于家境富裕,据说少年寇准曾一度染有公哥儿习气,不修小节,沉溺架鹰走狗。其母时常严加教,都收效甚微,一次实在气愤至极,便随手拿起秤砣投向儿,结果将儿的脚砸血来。从此,寇准才痛改前非,专心治学。


【1】【2】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