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1. 首页
  2. 精品其他
  3. 生逢宋代
  4. 第37页

第37页(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执政

寇准任枢密直学士,大约有两年时光。在此前后,京师朝堂上表面看似平静,实则暗涌动,官僚们私里争相斗不已,宰执之位也几度更迭。其中元老重臣赵普因年老衰,不久辞官,状元的吕蒙正独掌相印,分居要津的大臣,一度也多为吕相公太平兴国二年(977)那一榜的同年。但有江后浪推前浪,新者也逐渐崛起,寇准受到太宗的格外重自不用说,还有如他的同年李沆也已任翰林学士,成为天边的近臣。

淳化二年(991),天大旱,民怨沸腾。于是,太宗召见近臣询问朝政得失,众臣们都以自然规律的言辞予以解释,实际上就是回避的现实问题。寇准则上言:《尚书洪范》中的天人应之说,应有理,现在大旱就是验证,可能与朝廷刑政失常有关。他的这言论,是有意将朝政问题与严重的旱灾挂起钩来。天听罢大怒,当就起返回。正当众人面面相觑之际,宦官传旨寇准。太宗一见到这位素来耿介的官员,便追问究竟有何刑政失常问题。他沉稳地回答:请陛召见二府宰执们前来,为臣要当着他们的面说。当几位惶恐的大臣被召来后,他才对天陈说:之前有祖吉、王淮两人贪赃受贿,祖吉受贿数额不大就受到诛杀的严惩,王淮因为是参知政事王沔的兄弟,监守自盗至千万,却不过受到杖刑罚,以后又官复原职,此非刑罚不公又是什么?太宗当即质问王沔,王参政只得顿首称罪。于是,王沔受到天的痛责,寇准则得到嘉奖。

寇准揭参知政事王沔包庇胞弟之事不久,就被太宗皇帝钦为枢密副使,从而跻执政之列。这一年,寇枢密年仅31岁,属于二府大臣中最年轻的一位。当年九月,寇准的科举同年李沆也官拜参知政事,苏易简则升任翰林学士承旨,当然最受天赏识的还是寇准。而那位倒霉的王沔则遭到贬责,吕蒙正也因姻亲宋沆妄议立太的事受到牵连,罢相离朝。继任宰相的老臣李昉和犷的张齐贤,显然不是天理想的人选,不过属过渡

古来官场拉帮结派的现象从来就有,此乃帝王最忌讳之事。在君主里,若就此形成集团势力,轻则结党营私侵蚀国家,重则架空天危及社稷。不过,要完全杜绝此类事发生却非易事,只能必要时加以打压,采取的手段当然很多,起用一批新人制衡就是一办法。

年轻气盛的寇准因有天的特别眷顾,自然不愿甘居人后,他要抓住机遇更一步,以施展远大的抱负。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一章继续阅读!)

朝著名直臣,曾多次不顾冒犯天颜面而批评弊政,被唐太宗视为自己的一面镜,由是以直言敢谏闻名于史。天一言九鼎,寇准获得如此评语,自然声名大起,引得朝臣们又赞叹又妒忌。


【1】【2】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