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1. 首页
  2. 精品其他
  3. 生逢宋代
  4. 第42页

第42页(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以寇准一贯的风格来看,他想必颇为自负得意,史称颇矜其功。他心一定有这样的念:若非自己的持与调度,君王还能否回到京师?群臣又不知何方?天理所当然要谢自己!在这样的心态,刚直的习又开始故态复萌。

至此,因为有澶渊之盟前后的赫赫功业,加上天的特别眷顾,寇准一时威望无人可比。而毕士安在相位上不过一年多时间,便因病去世,中书遂仅由寇准一位宰臣当家,他愈加不把朝中那些猾的政客放在里。然而,他还是忽略了权术在官场中的重要,更不该以功臣自居。他为人刚毅率直,固然令人景仰,但任使气,却难免遭人嫉恨。据说,好友张詠曾劝他读《汉书》中的《霍光传》,暗示须谨防居功自傲,并提醒老友若不学无术,必将倒运。但也许是天使然,寇准并没有醉心于纵横捭阖的政治权谋,反而恢复了原来憎分明的世风格,对天大胆直言,对同僚和属更不客气,以至于专断中书。就此,他便犯了功震主的致命错误,既给政敌以攻击实,又终将遭到君王的猜忌。

震主

在宋朝看来,借助和约首先能让对方大军撤走,以解前之围;其次,以此可换得北边境的期安宁;最终,则能卸去太宗北伐失败以来一直压在君臣心的恐惧之,使朝廷可以在祥和、太平的环境中从事建设。至于幽云十六州,既然无力或者说无心收复,也就只能公开表示放弃。而每年那笔三十万的负担不过是区区小数,何足挂齿,就偌大的帝国而言仅仅在每个百姓上加一,就可轻松解决问题。

真宗皇帝与大多数朝臣也许想的就是这些,即不惜代价,化戈为玉帛。此后,百余年间辽朝也大遵守了盟书条款,双方之间剧烈的武装冲突基本消失,彼此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皇室婚丧嫁娶,都互派使团庆贺吊唁。这当然都是后话。

抢掠。

,平静来的天回想此前的一幕幕惊天动地的场景,仍不免心有余悸,幸亏有寇卿力排众议,自己才避免了南逃的尴尬境地,朝廷也躲过了一场浩劫。看到辽军北撤,江山依旧,一纸盟书换来太平气象,真宗不能不对寇准心存激。因此,除了厚加赏赐外,中书大政更愿听取他的意见。

常言风起于青萍之末,而日渐向寇准的这邪风,源乃是当初力主南逃的参知政事王钦若。正是这位以柔媚见的江南文士王钦若,最终却扳倒了无比的北方豪杰寇准。

澶渊之盟订立后,天回銮,百官朝贺,一时庙堂充满喜庆气氛,寇相公自然成为朝野瞩目的对象。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一章继续阅读!)


【1】【2】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