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1. 首页
  2. 精品其他
  3. 生逢宋代
  4. 第47页

第47页(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丁谓读书多学问多,文采上本已超过大多数文士,而作为一名官员又勤于政务,善于化解疑难问题,其务实的作风更为众多书生的文臣所不及。这就难怪他会受到执政大臣的关注,帝王对他也青有加,一句话:业绩突的能臣谁不欣赏?

在太宗晚年至真宗即位初的近十年间,丁谓先后在地方与京师的几个位置上调换,皆以讲求实效而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任夔州路(今重庆地区)转运使期间,他不仅轻松解决了本地的许多民事问题,而且通过安抚的手段化解了纠缠多年的民族冲突,并借此推地与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互通有无,既满足了少数族的需要,又增加了官方的财赋收和良供应,可谓一举多得。

聪明人丁谓仕后,可谓一帆风顺。他在饶州任职不过一年多,就被调中央的史馆,编修过本朝国史。随之又外任福建采访使,负责调查当地民俗与政。至元年(995)回朝后,他除汇报常规的履职况外,特别就福建存在的茶盐利弊问题,向天了改革建议。不用说,于计算的他,很快便发现了症结所在,积压已久的难题经他一条析,自然可以化解。由此他在君臣里留练的印象,于是被超等提为福建路转运使,也就是福建地区最主要的行政官。此时,丁谓政界才三年多时间,就已跻地方大员之列。

景德元年(1004)初,风得意的丁谓奉诏回朝,暂时代理三司盐铁副使,主持分财政要务。旋即升任知制诰,并兼铨选分官员的职事。这一年,他38岁,在官场业已历练了十二个年,上自朝堂至州县,衙门里的规矩门都烂熟于,正所谓渐佳境。

官府能臣

韩、柳文集中的话,竟莫辨真伪。因此,王禹偁将丁谓与另一位才孙何比之为当世的韩、柳。

还有一位文坛俊杰柳开,读罢丁谓的诗文,同样给予很评价,还预测他和孙何必登科举第。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方26岁的丁谓士及第,成绩位列甲等,但状元的桂冠却由孙何摘得。据说,此次科考放榜来,他排名士第四,换作旁人,早喜不自禁了,他却耻于居孙何之。有人反映给天,太宗皇帝发话:甲乙丙丁,他姓丁就合该位居第四,还有什么话可说?这大概属于宋人戏谑之言,不可全信。

中举之后,丁谓获得大理寺评事的官衔,任饶州(今江西波县)通判。从此,他如儿般踏宦海,开始了兴风作浪的一生。

由此看来,丁谓是当之无愧的江南才,若沿着文学路走去,大有可能成为一位名垂青史的大文豪。当然,他不会满足于此,仕途发达才是其追求的终极目标。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一章继续阅读!)


【1】【2】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