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1. 首页
  2. 精品其他
  3. 生逢宋代
  4. 第52页

第52页(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一章继续阅读!)

政坛新星

第一件事,他在地方任发现朝廷对农征收赋税,认为不仅加重了普通农民的负担,挫伤了民间改良农的积极,不利于农业生产,最终也影响到国家的农业发展。因此上奏要求免除该项沿袭已久的杂税,得到朝廷的批准。毫无疑问,此属善举,百姓受益,宰臣王旦赞赏,他也获得各方好评。

吕夷简正是在此背景开始了政治生涯。他的第一任是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军事推官,也就是州衙里的幕僚官。彼时,其堂伯吕蒙正已第三度朝为相,不用说伯侄之间的地位是天壤之别。不过,初茅庐的吕夷简也顺风顺,在任数地州郡官后,步中央的御史台供职。

等更多的所谓贤臣只能勉维持局面,依偎其间。因此,政坛上充斥着投机以及惰的气息,这对整个官僚队伍都产生了莫大的消极影响。

以谦和儒雅著称的吕蒙正,其从政的特是谨慎持重,因此得以几度秉政。老相公退休后,自知几个儿没大息,便将本家侄推荐给天,吕夷简因此受到真宗皇帝的留意。

第三件事,负责东南漕运的发运使李溥属当权派丁谓的党徒,为了迎合天,给自己树政绩,遂拼命征调钱粮。吕御史查知后,便上奏弹劾其过分行为。此事自然也招致丁谓的不快。

总之,尚于中级官位的吕夷简认真履职,虽一度令某些当权者不快,但他就事论事,照章办事,超脱于派系之外,权贵们也不便记恨,因为既无把柄可抓,其又不一般。与此同时,他的认真负责劲,倒也赢得了许多朝臣的好

除此之外,吕夷简还为被贬到关中的故相寇准辩诬,澄清了造的不实之词。

在从政的早期,也就是四十多岁之前,吕夷简还是充满政治,不乏关心民瘼、直言敢谏之举。其中有三事最为突

吕夷简属于有大才智的人,后不问派系纷争,只顾的事,遂以的才为多方接受。当然,他有利的背景关系也受到上层的关注,且不说堂伯吕蒙正给天的引荐,宰相王旦与参知政事王曾对他便相当重,觉得这个晚辈既非庸碌之辈,亦非投机取巧之徒。因此,他没有受到庙堂上明争暗斗的影响,仕途顺畅,至真宗末年,迁官至刑郎中,任权知开封府,也就是首都所在地的开封府代理官。

第二件事,本朝大军在镇压四川李顺造反后,事的人员将一个俘虏押送到京师,奏称是叛逆首领李顺。获悉如此振奋人心的喜讯,大臣们纷纷向天祝贺。孰料御史台仔细审讯来,却发现是个冒牌李顺。对此,官的意思是将错就错,尽快了结案件,以免上难堪。但吕夷简竟不顾大臣们的态度,秉公办理,向天如实汇报了案,结果引得当政者甚为不满。


【1】【2】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