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1. 首页
  2. 精品其他
  3. 生逢宋代
  4. 第61页

第61页(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庆历五年(1045)初,范仲淹离朝,空缺一个参知政事的位,已升为首相的章得象便推荐宋祁接替。这可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若就此得到提,小宋在仕途上就能赶上大宋,也不枉多年的苦苦追求,还可扫去当年科考让位大哥的心里霾。可老天就是不公,偏偏要把机会再次从前拿走,又是给了有福的亲哥。

章得象的提议没有被仁宗接受,大概既有考虑幼有序的因素,也有不喜小宋恃才傲的因素。天对章相公说:大宋可以,小宋不行。小宋每上殿来更无一人看得上。于是,宋庠被钦为参知政事,从地方衙门上调中书。接来的安排,自然是宋祁依照惯例离开翰林学士的岗位,改任龙图阁学士、史馆修撰。真是让人无奈!龙图阁学士倒是地位不低,但却只是个空名分,远不能与翰林学士的实职相提并论,史馆修撰则是国史馆这闲散门里的差事,本职工作是编修史书。

宋庠重返中书后,显然汲取了以前的教训,凡事回避是非矛盾,明哲保,一味讲求持重儒雅。因此,有关他的政绩少有记录,唯有议论前朝故事、本朝典制之类的言辞见诸史乘。不过,平庸之主,太平之世,正为大宋的无所作为提供了如意环境,加官晋爵的好遂接踵而来。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一章继续阅读!)

远离了闹的朝堂,龙图学士小宋怀着万般的无奈,潜心于《唐书》的编纂。在此须说明,五代时官方已编修了《唐书》,对唐王朝的历史作了总结。然而宋以来,士人对这书一直评价不。于是,在朝廷的支持,宋祁遂决心重修此书。以后,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欧修等多位学者也参与此事,大家分工合作,由欧修牵,前后历时十多年才完成。以前那本被后世称为《旧唐书》,他们新修的则被称为《新唐书》,位列二十四史之一,宋祁也因此以史家名垂青史。

大宋在就任枢密使不久,小宋得到意外的机会重返翰林学士院,大宋迁官宰臣后,小宋依旧保留翰林学士的位,这倒不多见,大概与仁宗皇帝的特别礼遇有关。但宋学士已看清了大势,知在大哥的自己永无执政的可能。因此他放松来,除了认真起草诏书和空编修《唐书》外,便是讲求享乐风,游山逛常有,声不绝,灯红酒绿总在,排场宴席不断。他的《玉楼》一诗,正是这生活的最好写照:

翌年,宋庠升任枢密使。皇祐元年(1049)八月,他再获宰相位,兼有集贤殿大学士的衔,不久官阶也提升为工尚书。这一年,他53岁,确是风光无限。

断的亲缘关系;他们同在政界拼搏,又有着难以名状的牵扯妨碍,因为执掌国政的机会不能同时给予一家两。就此而言,真是既生瑜,何生亮?


【1】【2】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