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吕大防又到几个地方衙门赋闲,但贬谪的意义大于实际职权。绍圣四年(1097),他再度被贬为团练副使,安置到岭南的循州(今广东龙川县以西)监居住。当走到途中的信丰县(今江西信丰县)时,心力
瘁的吕大防终于染上重病,他对陪侍的儿
说:我不能再南行了,我死后你就可以返乡,我家还能保有遗
。于是,他就此撒手人寰,享年71岁。不久,在其兄吕大忠的乞求
,朝廷才允许家人将他的遗
运回蓝田
葬。
天一朝臣法则也鼓励着反对派抢班夺权,
不得将掌权者赶
中书要地。
吕芸阁的功夫
若总结吕大防为政的表现,可以概括这样几句:忠心耿耿,恪尽职守,敢担责任,不植朋党。用《宋史》本传的话说,他还不以权谋私,无意为自己邀名树誉,有怨不推,有恩不揽,立朝,之所以如此,乃在于朴厚耿直的天
使然。
一个学者要是真的在学问上大工夫,而心无旁骛,就没有走不通的路,吕大临便是这样一个典型。泛滥经学之外,他又探究起诸般古
背后的东西。关中自古帝王都,传世
来的钟鼎、碑石之类的
件,散见于民间,不仅
廷、达官贵人喜好收藏,就连平
百姓家里也不稀见,有拿西周青铜盘喂猪的,有用
秋鼎储
的,还有将秦汉碑石垫炕的。真是暴殄天
啊!谁又能意识到这些古
蕴藏的历史信息与价值?好在当年有几位学人独
慧
,注意到古
的研究意义,其中就包括吕大临。
吕大临追随并受张载思想的影响就不必说了,他还娶了老师自家兄弟张戬之女为妻,足见其以横渠先生的关学继承人自许。张载亡故后,他又东
潼关赴程颐门
继续
造,因此学贯古今,遂与谢良佐、游酢、杨时并称程门四先生。吕大临一生致力学术研究,通三坟五典,尤喜古礼,终以
通三礼而名扬天
,著有《礼记传》、《大学解》、《中庸解》等经学著述,享誉学林。程颢称其学问
潜缜密,朱熹也承认其成就
于同辈诸家。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击
一章继续阅读!)
吕大防还了件积德的事:他罢相来到桑梓之地的永兴军(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任职时,属
醴泉县(今陕西礼泉县)一大
因分家产诉诸公堂,意外牵扯
收藏的唐明皇
骨。民间盛传谁拥有此
谁家就会大富大贵,他当然不会将这颗皇帝的
骨剖成几块判给几兄弟,只是
令予以没收,再葬于泰陵之
。唐玄宗若地
有知,一定
激吕氏的仁厚。
吕大临,字与叔,号芸阁,生于庆历二年(1042),卒于元祐五年(1090),也就是只活了48岁有余。在蓝田吕家的六兄弟中,唯有吕大临没有功名衔,要说他最笨,肯定是无人相信,因为论学问属他最突
。但是,他却很早就走上了一条寂寞的
路,以治学自娱,而远离了火
喧嚣的科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