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1. 首页
  2. 精品其他
  3. 生逢宋代
  4. 第95页

第95页(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笔者多年的朋友: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刘复生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李治安教授和王晓欣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贾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孙家洲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的辛德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彭卫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国学研究院的罗家祥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李华瑞教授、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的姜锡东教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苗书梅教授以及中山大学历史系的曹家齐教授等学者,都读过拙文,并给予鼓励和撰文评论,厚谊,令人难忘,在此一并表谢意!

当今,随着整社会文化平的逐渐提,各阶层对历史读的需求与日俱增,读者不仅需要了解历史发生、演的过程,汲取其中的经验教训,也有了想要悟过往人们心灵活动轨迹的诉求。毕竟红尘千年不绝,世人心与人间纷扰自古有之,不过是换了场景罢了。青年泽东谙熟王朝兴亡,放滔滔东逝的湘江,有粪土当年万侯的呐喊;而更多的人关注生活本,有意在稗官野史、诗赋小说乃至于旧戏间寻觅前代的百味人生,或在传世的杯盘俎豆中揣昔日的生存状态,希冀达到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境界。

不过也得看到,如今学人在调规范化的同时,也愈来愈学究气了,其中一些研究著作还不免刻板生的面目,令人望而生畏,这便日渐远离社会大众,几乎成为象牙宝塔中的僵标本。正如友人刘复生教授所说:有时令专业人士读起来也痛,难怪有人责怪lsquo;历史常常被lsquo;遗忘了。(见《从历史大拐角走来的文武群像》,《文》2010年第6期第86页)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一章继续阅读!)

多年来,笔者在研究之余,一直抱有写作散文的好,曾有一些文字发表。三年前,承蒙《文》杂志社穆涛先生的忱邀约,在该刊上开设宋朝士林讲坛说栏目,翻检史籍,用心笔,陆续发表了有关北宋人的系列历史散文,受到读者的喜,也得到学界友人的好评。前年暑期,因偶然机会结识人民版社的贺畅女士,她阅读分文章后建议结集版。去年冬天,清华大学的老友仲伟民兄不仅向三联书店推荐拙作,并介绍认识了该社的曾诚先生,彼此碰面可谓一见如故,于是便有了本书的付梓问世。在此对以上各位的支持关照,谢!

在工作与生活压力日趋张的时代,历史学除了学术研究之外,的确需要更直接地关照现实社会,些有益的事,以满足民众阅读的需要。早些年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之受迎,正说明这一。近年来,大量各历史题材的读蜂起,也反映了社会需求的旺盛。专家学者应该也能够一展灵动的文笔,继承我国古已有之的历史叙述传统,写作可读的历史读,因为这是活的历史。


【1】【2】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