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1. 首页
  2. 都市青春
  3. 民国弃妇逆袭
  4. 第11节

第11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般半夜开市,黎明即散。鬼市上有卖衣裳首饰的,有卖古董玉的,也有古籍字画,也有家乃至锅碗瓢盆日用百货,但不是什么,都是旧货。

刘大爷忙问怎么了。

老张说:“你揍(就)别提了,大哥。恁么回事呢?我跟我们那败家娘们儿今儿个一摊,我揍,觉着要坏事,想着提前收摊,那个倒霉娘们儿非得再卖会儿,结果事了。”

方晴喜听刘大爷讲古。刘大爷的故事一个比一个离奇诡异,且都着“真事儿”的外衣,听得方晴一惊一乍,方晴觉得比《聊斋》《阅微草堂笔记》还要奇诡些。

今天刘大爷讲的是鬼市的故事。

第19章 刘大爷讲古

刘大爷六十多岁,在还是“刘大哥”的时候过场,惜乎没得什么功名。

说有一对老张夫妇,在鬼市儿上卖馄饨的,一卖很多年,生意很不错,他们遇到的奇怪事多了去了。一遇到,他们就去南市找刘大爷,帮着解一解破一破,刘大爷不懂驱鬼,每次都用黄表纸写段《金刚经》给他们,居然也就平平安安过来了。

缠绵温存缱绻。严小闹着要随行,冯璋虽也不愿跟严小分开,却到底知此中厉害,岂敢带着家眷?好说歹说打消了严小的念

有的摊儿上一盏小灯,有的就在黑灯影儿里,卖的人鬼鬼祟祟,买的人偷偷摸摸,双方或小声谈,或在袖里“手谈”,不明就里的乍一见真得以为是“鬼市”呢。

冯璋走后,方晴很听话地没有继续打褙——所谓在家从父,嫁从夫嘛!方晴一直认为自己是个三从四德的贤良女。

听得这么说,方晴便说,“公事上我也说不上什么,你自己多加小心。好在现在北方还算太平,济南也不远……”

方晴把针线簸箩放在上有一针没一针的,冯璋一慢慢喝那一茶缸,二人静默着,外面的知了短短地叫着,竟显几分温馨来。让方晴想起在娘家的时候,每日晚饭后,围着炕桌,爹看书,娘针线,自己和弟弟写字看书,灯火动着……也是这样的宁静祥和。

老张儿一脸晦气地说,“有个的上来就说来两碗馄饨。您想啊,这个时候,这不有病吗?那还沿儿大,遮着大半个脸看不清楚。我就多了个心,他给钱的时候我说‘这位爷,我们这儿只收铜板儿,不收钞票。’那人嘿嘿一乐,你别提多渗得慌了。他把钱扔到我提前备好的盆儿里,结果没响儿——我就知,坏了,遇见了。”

从这能看刘大爷与方守仁的区别来。方守仁也讲古,却只讲历史故事或自经历,从不涉及神怪——在这上是十足的圣人门徒,“不语怪力神”。

冯璋

所谓鬼市,并不是“鬼”的市场,而是半夜凌晨赶的旧货集市。

打褙一段参见叶广芩老师的《梦也何曾到谢桥》。

对这俩孩,刘大爷夫妇移不起来——自家的小儿和妮儿可乖巧多了。对比起来,方晴自然招人喜得多。

刘大爷在南市摆摊算卦兼说书,还替人代写书信,勉饭吃,算是半个“跑江湖的”。

就说最近一次吧,老张儿又来找刘大爷,刘大爷问这回又怎么了?

刘大爷说书习惯了,到了当儿,便歇气,好吊人胃

“怎么没

这些东西或者是败家的人不好意思白天摆摊来卖,或者来路不明,总之各不能言说。

本章尚未读完,请一页继续阅读---->>>

房东钱二嫂家也有个女儿,也有十岁了,却生的男孩脾气,成天价爬房上树招猫递狗,比街上最淘的小还淘三分,让钱二嫂打折了多少。倒是她弟弟文文静静的,偏又太文静,除了上学,就是憋在屋里,说话也不快,就像钱二嫂说的“三脚踹不来”。

刘大爷两死得早,对方晴很有作用,用刘大娘话说“这个妮儿让俺想起俺妮儿来”,其实刘大爷的小女儿也比方晴大不少呢。

三从四德的方晴却很不注意男女大妨地和“外男”邻居刘大爷熟络起来。但方晴觉得刘大爷真不算什么“外”男——一个院住着呢都,想外都外不了。

辞完严小,又想起方晴来。方晴自己是不能不的,方晴不是见多识广的时代女,把她撂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一个多月没去顾问已是不该,这趟差事不知几时回来,说什么也该去看看。

前清末年那回严重的涝灾,黄河开了,刘大爷老家首当其冲,大灾后有大疫,老母孩没被大淹死,却都死于病疫,单剩刘大爷夫妇逃到这天津卫,一呆就是三十多年,刘大哥变成了刘大爷。

每当说起这两个孩,钱二嫂就一肚气,“这是造了什么孽呦,闺女不像闺女,儿不像儿。”


【1】【2】【3】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