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第1404页(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所谓的“西学中源”,即认为从西洋传入中原的诸多学术,特别是天文、数学、格物等自然科学的起源其实都在中国。依照一些儒林人士的考证,古代有羲促、羲叔、和仲、和叔等人将中原的学术与文明向四方传播。其中东、南是茫茫的大洋,而往北则是严寒的雪域,因此唯有前往西方的和仲一直没有受到阻碍。西洋人从和仲那里得到了来自中原的知识。但中国本身却因秦皇焚书坑儒损失了大量的书籍使得许多知识就此失传。幸运的是千年之后,和仲的后来带着失传的“书器”再次回到中原复兴华夏。至于这个和仲的后人嘛,当然就是当今的圣上弘武女皇陛下。这从女皇的“天学”和“西学”相通却又更胜西学上来看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对于这种流行于中原、华北地区的西学中源论。身为此论中心人物的孙露一直采取的是不置可否的态度。毕竟连她自己也无法用科学的方式解释清楚自己的来历与自己所带来的这些后世科学理论的出处。与其说自己的是得了《天书》、神谕。或是像一些百姓所传闻的那样说自己是王母娘娘、玛祖娘娘之类的转世。这种“和仲后人”的说法好歹也算是符合逻辑的一种解释。毕竟《尚书》上面确实有相关事件的记载。虽然这些记载看上去更像是“远古”的传说。

当然孙露也没有将这种说法承认下来。并像一些臣子所进言的那样竭力进行鼓吹。只是孙露并不知晓,正出于她的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催生了日后中华学术界对其“和仲后人”身份的兴趣。为了考证孙露与和仲的关系以及《尚书》中的相关记载。后世的不少中华学者不远千里“转战”于地球的各个角落。意图从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古迹中寻找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宅四方的遗迹。寻找那传说中的记录着华夏文明高科技的“书器”。其热情程度丝毫不亚于另一个时空对于“圣杯”的寻觅。

不过姑且不论“西学中源论”对未来中华的考古学会做出怎样的贡献。至少在内心深处黄宗羲同孙露一样对这种论调不以为然。只是在表面上他还是表现得极其支持“西学中源论”的。原因无它。身为帝国首相的黄宗羲深切的意识到而今的中华帝国除了要有强大的军队、庞大的财力之外,更需要有一套以华夏为中心含盖全球的万世法。对于中华朝本身来说四千年的文明让国人丝毫不会怀疑自身的优越。现在的问题是怎样让海外的那些外夷接受中华文明的优越性而在这方面黄宗羲一向认为笔杆子永远强于枪杆子与钱袋子。

这不此刻站在书架前的黄宗羲随手就取下了一本封面为《西学疑问》的册子,底下注明的作者为王锡阐。不可否认相比那些整天引经据典的儒棍,王锡阐在学术上有着很深的造诣。他的一些论调同样也挺合黄宗羲的脾胃。只是此人一再的拒绝同朝廷合作。在众多大

本章尚未读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