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在他家乡,偏僻的南山里,就住着一位退隐致仕的大儒徐棠翁,恰好看中他的资质,破例收为关门弟教导,陶清风才能一举中甲。
徐棠翁很兴,他知
陶清风
世伶仃,朝廷里更无人关照,能够钦
探
,便以为朝野风气有所改
。于是徐棠翁接受了当地县丞推荐
山。佑光皇帝得到消息,派人邀请徐老
京讲学。
徐老桃李成蹊,从前的学生不少都在京师当了大官,只不过以前老师隐世,不好来往。他们听到消息,闻风而动,逐渐拧成一势力。在京师左近有了名气,称为‘徐门’,开始偶尔照拂一
“同门”。
只不过这些优待陶清风都没享受到,在徐派门生逐渐声名鹊起的那三年,他正因为母孝丁忧,待在南山乡,每天荷锄曝书,却还是逃不过被新帝清洗的命运。
同一个老师所教的学生,往往在上位者里,都被划归到一个政治阵营里。
陶清风心想,如果在那个时候,天各地都有朝廷
令开设的书院,书院里坐镇的又不止一两位大儒,学
们想必就不会被划分成哪一派的门生,受到政治上的连坐了。崇安皇帝这举动无疑很贤明。
那位兄弟说:“书院名称是礼国
监祭酒拟定,并没有明文记载为何叫陶馆。据我个人推测,应是取轲
的‘郁陶思君尔’,郁是‘忧’,陶是‘乐’的意思。陶馆之名,想来是让寒门学
们,能‘快乐’地读书吧。”
他说罢,眉弯弯一笑。
陶清风又是一阵恍惚,这位兄弟笑起来,和燕澹生更像了。大概得好看的人,笑起来都有共通之
吧。
虽然是个陌生人,陶清风心中的亲切又增添了几分,这个时代的普通人不像能懂得这么多偏僻知识,看来是很幸运地遇到了解的人。
现在陶清风大脑半,又很放松,看对方文质彬彬的书卷气质,也没多想,就以为是个学过古代史专业的学生——他还不知
现代社会,二十七八岁的人除了读硕士读博士的,一般都已经
社会工作。毕竟陶清风那个时代,学
们为了科举,读二三十年的书,
甲中举之事也时有发生。
陶清风还在想刚才对方说的国监祭酒起名字的用意,本来想回去再看看《大楚史》,但国
监祭酒是从四品衔位,简略的《大楚史》不一定会记录这
级别官员的名字。
陶清风忽然想到,既然这位兄台了解,说不定可以问问?
“那您觉得,当时的国监祭酒是何人?”这个问题有些唐突,也更偏僻了,陶清风心想,所以他贴心地加了‘您觉得’作为台阶,万一对方不知
也没关系。
但陶清风其实也没细想,自己包裹得这么明显,连脸都不,寻常人是很容易生疑的。但对方也好脾气地回答着,没有反过来打听他,甚至带了一
理所当然的指导语气——
“你可以看《崇安三十六年间大事要录》,那里面有记载,燕澹当了二十年的国监祭酒,从崇安十九年至三十九年。陶馆书院的名字,自然是他取的。”
陶清风一怔:二十年的国监祭酒?燕澹生当初的志向,不是想当礼
尚书吗?不是觉得国
监那
地方没挑战吗?
倒是陶清风自己,人臣的终极理想就是国监祭酒,去
理天
学儒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