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1. 首页
  2. 穿越历史
  3. 扶乱唐
  4. 第567章 如何国泰民安

第567章 如何国泰民安(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还不算,唐代考试科目又分常科和制科,每年分期举行的叫常科,由皇帝临时诏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李倓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这科目里面可不都是像他之前想象一样都是主观题,你就写你的文章就完事儿了,写得好就中了,而是主观和客观你都得才行。

明经科的容:九经书,《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不仅仅是六经,另外,《孝经》、《论语》为必考。明经科的考试方式一般只是试,贴经(填空),墨义。一般只要对经文以及注释,记忆背诵熟练,就可中试。

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有文学才能。尤其是士科得第很难,所以一直传着“三十老明经,五十少士”的说法。

常科有:秀才科,明经科,士科,俊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举科,童科等五十多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一章继续阅读!)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秀才一科,在大唐初年的要求极,很少有人能通过,譬如太宗李世民时期,就有一科考完没有一个通过秀才考试的记录,可见其难度之,因此秀才科逐渐废弃,这跟明清时节“举人满地走,秀才多如狗”是完全不同的,看官诸君莫要误会了。而俊士科则不常举行。考试的方式有:试,贴经(填空),墨义(相当于试的笔试化),策问(论文),杂文(诗赋)。

大唐的明经、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神是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这题目后世也有,名字没这么文气,就叫“填空”,大名鼎鼎。

策问要写五篇,策问主要是对时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政务、漕运、盐政等等方面提问题并作回答。刚才已经提到过,士科一般取中很难,录取率只有可怜兮兮的百中有一就不错了,因此当时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士”绝非儿戏,那是真的难考。

要说这制度稍微有的话,大唐考试的难度那可真的是没得说,就连李倓看过了之后都是称赞连连。

豫和刘晏真正了解的人,几乎就能得到一个相当真实的成绩。

再看士科。士科原来只考策问,后来加上贴经(填空),杂文(诗赋)。贴经只贴大经,即《礼记》、《左传》。再加上贴《老》,十个问题中能答上四个即可合格,诗赋各一。

照他的说法,真的要是有人能这个难度的考试里面过五关斩六将的到了最后,那他的确就是一个人才,一都不带掺假的。


【1】【2】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