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1. 首页
  2. 穿越历史
  3. 扶乱唐
  4. 第599章 以史为鉴

第599章 以史为鉴(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刘晏这个人李倓还是了解的,他是不怕得罪人的,能让他产生了这样的绪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从心里面也是不认可这件事的,所以才会在这个时候在李倓的面前装聋作哑。

但是在武藤一郎这件事上,李倓还真就不知这些臣还能不能继续保持着对自己服气的状态,因为他在皇帝的位置上时间了,当某一些方面有了变化的时候,他还是能够受得到的。

也正因为有着这个想法,他还多次指责手的隋朝老臣当初为啥不向杨广谏。

李倓看了这些事儿之后也是相当的有慨啊,当一个皇帝,他杨广的才华绝对是不于李世民的,结果大隋竟然那么短命,白白让李世民捡了个大便宜,实在是个让人比较难受的事儿,不过话又说回来,李世民当初可能也为杨广憋屈的。

但是他们宰相在这装聋作哑的,李倓自然不能生生的让他们同意这个事儿,因为李倓要的是心服服。

要是之前自己想要拿来什么新政的话,别人他就不说了,起码刘晏肯定是会鼎力支持,最先来的,但是这一次,刘晏却一都没吱声,就好像是这件事跟他这个宰相一关系都没有一样。

比如在贞观元年,他就质问杜淹,当初为啥不劝阻隋炀帝巡行江都;后者狡辩杨广听不去不同意见。李世民随后则发了灵魂三连问:你知杨广听不谏言,那为啥还要在他的朝堂里混日?既然你在他手领俸禄,那为什么不尽忠言?如果你说自己当初在杨广手人微言轻,那么后来去王世充那里位极人臣,却仍旧不谏,这又怎么解释?

就是在这危机,贞观年间才现了君明臣直、上和谐的官场景象。但可惜的是,在李世民死后,自小养尊优的唐宗李治逐渐失去了这份危机意识,朝廷中逐渐缺少敢言直谏之臣,大唐的政治风气逐渐走上了坡路,直到李隆基到位了之后才再度有所改观。

李倓虽然现在的不错,但是他也不敢说自己就是个没有啥弱的皇帝了,只不过他脑袋里面的东西很多,多到能让手底这些人对自己服气,他们对自己服气了,照自己的节奏来走了,自己的弱他们自然也就看不见了。

一番轰炸,杜淹被噎得无言以对,只得表示今后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李世民这才转怒为笑。

研究完了李世民,李倓也多多少少明白了,说到底,在王权至上的封建社会,由于缺少机制的制衡,若要实现和谐的君臣关系、清明的政治风气,很大程度上要靠皇帝个人;但个人总有喜怒哀乐,总会有弱,这也是我国封建王朝总是走不“其兴也焉、其亡也忽焉”怪圈的原因。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一章继续阅读!)

吾属之师也”,“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名言也是由此总结而来。


【1】【2】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