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1. 首页
  2. 穿越历史
  3. 扶乱唐
  4. 第603章 暗中进行的火药研究

第603章 暗中进行的火药研究(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虽然炼丹家知硫、硝、碳混合火会发生激烈的反应,并采取措施控制反应速度,但是因药伏火而引起丹房失火的事故时有发生。《太平广记》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隋朝初年,有一个叫杜的人去拜访一位炼丹老人。

还有一本名叫《真元妙要略》的炼丹书也谈到用硫磺、硝石、雄黄和一起炼丹失火的事,火把人的脸和手烧坏了,还直冲屋,把房也烧了。书中告戒炼丹者要防止这类事故发生。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一章继续阅读!)

炼丹家对于硫磺、砒霜等有猛毒的金石药,在使用之前,常用烧灼的办法“伏”一,“伏”是降伏的意思。使毒失去或减低,这手续称为“伏火”。唐初的名医兼炼丹家孙思邈在“丹经伏硫磺法”中记有:硫磺、硝石各二两,研成粉末,放在销银锅或砂罐里。掘一地坑,放锅在坑里和地平,四面都用土填实。把没有被虫蛀过的三个皂角逐一着,然后夹锅里,把硫磺和硝石起烧焰火。等到烧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来炒,炒到木碳消去三分之一,就退火,趁还没冷却,取混合,这就伏火了。

火药不能解决生不老的问题,又容易着火,炼丹家对他并不兴趣。当炼丹的方由炼丹家转到军事家手里,就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

伏火的方有碳素,而且伏硫磺要加硝石,伏硝石要加硫磺。这说明炼丹家有意要使药引起燃烧,以去掉它们的猛毒。

这说明大唐的炼丹者已经掌握了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硫、硝、碳三质可以构成一极易燃烧的药,这药被称为“着火的药”,即火药。由于火药的发明来自制丹药的过程中,在火药发明之后,曾被当药类。《本草纲目》中就提到火药能治疮癣、杀虫,辟气、瘟疫。

据李倓的推断,火药的发明和炼丹家有很大关系,发明的时间可能在大唐以前。由于炼丹家喜保守秘密,就无法知火药发明的年代了,而且李倓登基以来最开始的时候不但没有喜这些术士还驱逐了不少,这就导致现在他再想要发展,找到的人也不是那么多了。

唐朝中期有个名叫清虚的,在“伏火矾法”中提了一个伏火的方:“硫二两,硝二两,兜铃三钱半。右为末,拌匀。掘坑,药于罐与地平。将熟火一块,弹大,放里,烟渐起。”他用兜铃代替了孙思邈方中的皂角,这两质代替碳起燃烧作用的。

当晚住在那里。半夜杜梦中惊醒,看见炼丹炉有“紫烟穿屋上”,顿时屋燃烧起来。这可能是炼丹家置易燃药时疏忽而引起火灾。

炼丹家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化学方法,但是他们的方向是求生不老之药,因此火药的发明有一定的偶然


【1】【2】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