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1. 首页
  2. 都市青春
  3. 世界一级艺术狂徒
  4. 第148页

第148页(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二胡和编钟都是师公在表演, 找不第二位乐师。”

钟应安静的听。

戏班有戏,他就去敲鼓。

方兰脸稍稍好了一些, 笑:“这也是缘分, 让于先生帮了师公、帮了遗音雅社的忙。”

去问柏辉声。

毕竟,他明明记得,沈聆笔的“于鼓师”,哪有这仗义手的魄力,又哪有什么新意。

然而,他并未声,仍是专注的去听方兰的回忆。

遗音雅社一停演,于经业就离开了清泠湖,了无音讯。

因此,人来人往, 冯元庆便认识了清泠湖戏班的于经业。

老一辈的陈年旧事,柏辉声听过不少。

他喜发挥、即兴敲奏,还能单独用编钟,敲些昆曲、越剧常演的节奏。

--

于鼓师好奇, 同样学的敲击乐,所以跟冯元庆还算有共同话题。

又过了十来年,冯元庆回国。

只不过,经验丰富的鼓师,敲奏的编钟与冯元庆这样追求古韵古音的研究者不同。

再见面,于经业已经是西洋乐的乐师。

遗音雅社有演,他就去敲编钟。

总会忘记他们编排好的乐曲,临上台了胡一阵敲奏,得遗音雅社的音乐家,既心疼编钟,又得想办法补救旋律。

虽然不是什么声乐大家,但是他经验丰富,驾驭相似的敲击乐,自然不在话

所以,他常常来遗音雅社,见冯元庆敲钟, 就和冯元庆说钟。

冯元庆告诉柏辉声的说法,这位鼓师时时能“雨急急,雷声阵阵”音,颇有新意。

冯元庆他们本就是为了战争募捐,总不能恃才傲、冷脸相迎。

好景不,日军占了清泠湖,戏班早就散了场。

又或是方兰不好谈论辈们的过往,言辞委婉了许多。

清泠湖戏班也是当时闹非凡的园,但是有了遗音雅社之后,戏班的大主顾,总在于经业面前提及稀罕的十弦琴和编钟。

有了鼓师和冯元庆合奏, 那么编钟遗音雅社的合奏名单,顺理成章。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一章继续阅读!)

年代久远的事,经过一代一代的转述,竟然有些民间手、淡泊名利的味

他说,当初遗音雅社首演, 演奏者与乐名扬四海,时常会有人慕名而来, 瞧瞧这些唐代的古董。

或许是冯元庆先生向来心宽广,不与柏辉声去说别人的坏

见冯元庆拉二胡,就和冯元庆说合奏。

敲的是小军鼓,穿的是绿军装,再也不谈编钟、二胡、鼓这“上不得台面”的旧文化,他们也就渐渐淡了际。


【1】【2】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