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1. 首页
  2. 穿越历史
  3. 簪花科举
  4. 第314页

第314页(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叶瑶枝直视着元屏:“我不否认‘文以载’是一的理想,可是比起求,我更擅对‘术’的研究,启民心,可是如果百姓还在饿肚,吃不好穿不,因为天灾人祸而无家可归,那谁又听得在上的‘’呢?”

元屏看着叶瑶枝:“我教过很多学生,他们考上贡生离开桂舟学堂时,皆是意气风华的模样,扬言要践行自己的信念和承诺,可是他们当中有一半的人都迷失在了宦海当中。我希望你能记得你今日的发言,有的人选择‘立心’,有的人选择‘立命’,有的人选择‘继绝学’,有的人选择‘开太平’,他们选择不同,却终究逃不一个殊途同归。”

所有人都瞪大了睛,不可思议的看向元屏,没有想到元屏也会有服的一天。

元屏叹了一声,对叶瑶枝说:“你的确是我见过的最有天赋的学生,但是我们的路是相悖的,继续呆在桂舟学堂只会耽误你。”

当叶瑶枝说这句话之后,元屏终于明白。叶瑶枝追求的从来不是“理想”,她追寻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

--

叶瑶枝直视着元屏:“我翻遍自己能够接到的藏书,发现这样的知识少之又少。我记得《孙兵法》开篇有言,兵者为国之大事,要从、天、地、将、法五个方面仔细分析比较。我想,这就是自衡。”

“更为确的地理、人文描述却几乎见不到。这成了中央施展边境政策的妨碍,除此之外,农耕、织布、冶炼、锻造等等这些工艺的传授也需要详细的记录才能确保老百姓不会上当受骗,就像医书一样崇尚确。”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一章继续阅读!)

“可惜的是,这么多年来,驻守关外的将士对关外的况皆为耳相传,鲜少有文字记载保存来。武院教学更是依赖于有在边关从军经验的退休将士,可是耳相述,总会有差别,何况自然环境也会因地震、洪旱、风沙、陨石等天劫地灾而产生变化,可是这么多年来,众人对边关的印象,却拘泥于古人先哲们的诗词。”

叶瑶枝恭敬的向元屏行礼:“这段时间,劳先生教诲,我会一直铭记在心,多谢。”

“我想的,不过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让更多的人吃饱穿,有一间屋可以挡雨、遮风、避寒、取,让农民可以依照四时而耕田,让其余三百六十行的人才都能施展自己的才华,仅此而已。”

“一技术想要去,推广到让更多的人受益,那就不能有太大的误差。”叶瑶枝说:“技术是在革新的,即使最新的技术不会在第一时间传到大政帝国最偏远的地方去,但也要保证他们那里的能人能够据书上已经有的记载,推演新技术来。”

?他们的作战方式是什么,他们的历史文化从何而来?”


【1】【2】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