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1. 首页
  2. 精品其他
  3. (历史同人)诸朝看我直播乡村生活日常
  4. (历史同人)诸朝看我直播乡村生活日常 第66节

(历史同人)诸朝看我直播乡村生活日常 第66节(3/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万苦,终于重整了旧河山,收复了雄奇险峻的故都,才能写这样的豪迈之言。

但这首诗写得绝妙的不止是这一句,还有“天若有天亦老,人间正是沧桑。”。

其中,“天若有天亦老”一句自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我们借用它,在这首诗里为它赋予了新时代的新意义:四季变化,天地运行不息,这是客观规律,也是“天”,而我们也应当不断向前,不断自省,这也是人类社会中的自然规律。慷慨歌、兴之余,我们也没有被胜利冲昏脑,最后还谆谆教导学:人间正是沧桑,不要停留,不要自满,让我们继续前啊……】

这两句诗一,好像各朝的人都哑了嗓,慢慢才回过神来。

唐,李白怔忪了一会儿,才哈哈大笑:“平生能得见如此好诗,是白之幸啊!”

他手舞足蹈,为后世还于旧都、大胜而归而兴,旋即又想起来如今大唐四烽火狼烟,天逃离安,又渐渐低落来。

还于旧都,我们何时也能还于安?

不过仙迹说得是,匡扶社稷、济世之志不应当寄托于安的君主,他也有很多还能的事!李白望着手中握的笔,微微一笑。

庐山……他不应就这样窝在庐山之中!

【说完了李白,那再说说“天第一词人”苏东坡写的庐山,那首一便轰动一时的《题西林》,苏轼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在此山中。”

古人们会这样写庐山,是因庐山三面临江,山势又非常险峻雄伟,山清秀、风景奇丽。它临江靠,终年山上都是笼罩着缥缈的烟雾,人们总是很难看清庐山真正是什么模样,但是苏轼会发这样的叹,更多的却是“以诗咏”,连遭贬斥,又陷囹圄险些丧命,即便乐天如东坡先生,也会在某一时刻,无法走去,看不清前路,迷失在重重迷雾之中。】

宋朝,惠州。

苏轼剥荔枝的手都微微一顿,其他暂且不提,仙迹说什么,“天第一词人!”他竟然被后人誉为天第一词人吗?

这怎么好意思!苏轼慢慢地、慢慢地咧开了嘴,这再也合不回去了。

宋末,李清照眉微微一皱,嘀咕:“苏瞻之词,直如酌蠡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怎能武断评其为天第一词人?后人实在夸得太过了!”

林爷爷却越说越兴奋,虽然他是历史老师,但作为那个时代非常难得的师范大专生,他对这些诗歌倒背如

【那我们是怎么写庐山的呢?】

各朝的人都竖起了耳朵,虽然李清照略微有些看不上苏轼的词,但是这首《题西林》的确写得无可指摘,横看成岭侧成峰,苏儋妙笔生,真是奇人也!

【云雾?不识真面目?不,我们写:“暮苍茫看劲松,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无限风光在险峰!”困、形势险恶又如何?不怕!只泰然之吧!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既然庐山被云雾缭绕,那我便拨云开雾,倒要看看这个险峰的风光有多好!】

苏轼慷慨一笑:“好诗!我输在心境啊!”

无视重重困难,冲锋陷阵,看啊,那无限风光在险峰!这是何等气魄才能写得来!

“不畏浮云遮望,此人藏风雨!”李白也忍不住为这句诗浮一大白!

【1】【2】【3】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