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传》。)王伟之少有志尚,当世诏命表奏,辄手自书写。泰元、隆安时事,小大悉撰录之。(《宋书·王韶之传》。伟之,韶之父也。韶之因此私撰《晋安帝秋》,既成,时人谓宜居史职,即除著作佐郎,使续后事。讫义熙九年。)许懋尤晓故事,
为仪注之学。(《梁书》本传。)刘谅尤博悉晋代故事,时人号曰
里晋书。(《梁书·刘孝绰传》。)江蒨好学,尤悉朝仪、故事,撰《江左遗典》三十卷,未就。(《梁书》本传。)凡此皆后世所谓掌故之学。《隋志》有旧事、仪注两门皆其书,刑法一门,律令而外,有制、科、议、议驳、弹事、奏事、决事、驳事,亦其类也。
汉世治古史者,当以韦曜、谯周、赵晔、袁康为擘。曜之《
纪》,意在网罗放佚,求其完备。周之《古史考》,则是正旧闻,求其足信。晔与康之《吴越
秋》、《越绝书》,则皆著传说于竹帛,使其不致湮灭者也。(参看《秦汉史》第十九章第五节。)魏、晋以降,此风未替。皇甫谧有《帝王世纪》,盖《
记》之
。(此书起三皇,尽汉、魏,见于《隋志》。其
例与《
纪》之起庖牺至秦、汉,而黄武以后别作者同。《隋志》又有何茂材《续帝王世纪》十卷,疑本谧书续以晋已后事。)其书在晋、南北朝之世,最为通行。(观义疏言古事,多引此书,罕引《史记》可知。)故当时即有为作音注者。(《隋志》有虞绰《帝王世纪音》四卷。《北史·文成五王传》,安丰王猛之
延明,曾注《帝王世纪》。)来奥有《帝王本纪》,似亦《世纪》之类。杨晔有《华夷帝王世纪》,则似兼详外国者也。(《隋志》所著录者,又有甄鸾《帝王世录》一卷。此书盖但记世系,故卷帙甚少。《刘·先圣本纪》十卷,所谓先圣,盖亦指古帝王,《志》云:“自后汉已来,学者多钞撮旧史,自为一书。或起自人皇,或断之近代,亦各其志。而
制不经。又有委之说,迂怪妄诞,真虚莫测,然其大抵皆帝王之事”可证也。王
年《拾遗记》二卷,今尚存,可见迂怪妄诞之概,然亦多记古帝王事也。又有姚恭《年历帝纪》十卷,不著撰人《帝王诸侯世略》十一卷,盖亦主年代、世系。又有孟仪《周载》八卷,《注》云:记前代
至秦,盖古史之较略者。又有潘杰《王霸记》五卷,盖亦记古帝王,
逮战国。)《晋书·陈寿传》云:寿撰《古国志》五十篇。寿尝师事谯周,其书或与周同调。《司
彪传》云:彪以周为未尽善,条《古史考》中凡百二十二事为不当,多据《汲冢纪年》之义,亦行于世,则又周之诤友。然立说虽异,其途辙则同也。《杨方传》:谓方尝撰《吴越
秋》,《隋志》作《吴越
秋削繁》。又有皇甫遵《吴越
秋》十卷,不著撰人《吴越记》六卷,盖皆以赵、袁二氏之书为不雅驯而改之。又有沈氏《南越志》八卷,则其所记,当较袁氏之书为广也。又有何承天《
秋前传》十卷,《
秋前杂传》九卷,乐资《
秋后传》三十一卷,盖记战国前事,而附丽于《
秋》,如司
光《通鉴》、刘恕《通鉴外纪》之例也。(此节所引《隋志》之书,皆在杂史类。)
一地方之史实,亦有留心搜缉者。常璩之《华国志》,其传于今而可见者也。崔
祖著《海岱志》,起大公,迄西晋人
;(本传云:四十卷,半未成。《隋志》在杂传类,二十卷。)王遵业著《三晋记》;(十卷。见《北史·王慧龙传》。遵业,慧龙曾孙也。)盖亦其
。《隋志》云:“后汉光武,始诏南
撰作风俗。故沛、三辅有耆旧节士之序,鲁、庐江有名德先贤之赞。郡国之书,由是而作。”此后世方志之权舆,当时作者,盖以人
为重。然一地方之史实,苞
其中者,必不少矣。宋段国有《吐谷浑记》一卷,《隋志》
霸史类,其地实在域外,亦可称为外国史也。
传记之作,此时最为浩繁。有该括全国者,如《隋志》所著录之《海先贤传》、《四海耆旧传》是也。有域于一地者,如陈寿之《益
耆旧传》,刘义庆之《江左名士传》是也。有专详一类人者,如嵇康之《圣贤
士传》,诸家之《孝
传》,梁元帝之《忠臣传》,鍾岏之《良吏传》,张隐之《文士传》,范宴之《
德传》,王瑱之之《童
传》,诸家之《列女传》,不著撰人之《
妇人传》是也。此实正史类传之
。其兼容并苞者,则谓之《杂传》。任昉、贺踪、陆澄皆有其书。踪书本七十卷,昉书本百四十七卷,可见其搜采之博。就官守而传其人者,有梁元帝之《丹
尹传》。网罗一时人
者,有袁敬仲之《正始人士传》,
逵之《竹林七贤论》,专记一人者,如不著撰人之《东方朔传》,《毌丘俭记》,
辰之《
辂传》。家传亦有多家。就所知者而识之,则梁元帝之《怀旧志》也。僧、
亦有列传,如《
僧传》、《众僧传》、《尼传》、《列仙传》是。其专传一人者,则有如《法显传》、《正一真人、三天法师、张君
传》、《嵩
寇天师传》。所传并有非人者,如《灵鬼志》、《志怪》、《神录》等是。梁元帝著《古今同姓名录》一卷,则人名辞典之先河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