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1. 首页
  2. 穿越历史
  3. 一个人的抗日
  4. 第六十六章 中苏裂痕

第六十六章 中苏裂痕(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一章继续阅读!)

然而中国突然采取的炮击金门的军事行动却怒了莫斯科,引起了赫鲁晓夫的烈不满,其原因在于:第一,事前中国丝毫没有向苏联透早已谋划的这次行动。赫鲁晓夫认为中国的这违反常规的法不啻为对盟国的蔑视和侮辱。第二,zd有意向苏联显示中国可以独立行事的地位和能力:如何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事务,无须向别人请示或与别人协商。第三,炮击行动本充分表明中国不赞成苏联缓和国际张局势的对外政策。zd认为,中国也可以搞“战争边缘政策”,因为“国际张”实际上对国不利。第四,中国拖延向苏联提供在台海危机空战中获得的一枚国“响尾蛇”导弹,这使赫鲁晓夫愤怒不已。总之,在赫鲁晓夫看来,zd本无视同盟的存在。

吴铭对于杜勒斯的声明在政府会议上私评价:“前面很,后面就了,就是雷声大,雨小。”

但是当时中国不行,特别是1957年以后,zd认为张的状态才能推动革命的发展——这都是他的原话,他认为张的状态一方面可以刺激国,可以拴住它,不让它去镇压全世界各地的革命运动。你看,我这一打炮老张了,他一张,就把他的军事力量都调到台湾海峡来,其他的什么黎、中东的革命就蓬发展了。另外也能刺激中国的生产。据这思路,他就认为张没有什么可怕的,战争边缘政策没有什么不好的。说实话,革命的激反映到对外政策上就是一冲动,就是要跟国对着,你怕,我不怕。正如后来zd在一次最国务会议上所说的: 我们不怕鬼,所以炮击金门,赫鲁晓夫怕鬼,与国人妥协。(未完待续,如知后事如何,请登陆lt;a href= target=_blank>" target="_blank"> target="_blank" class="linktent"> target=_blankgt;lt;/agt;,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又在同一份声明中向新中国暗示,国并没有放弃通过中大使级会谈解决台湾问题的希望。

中国与苏联的对外政策越走越远,越走走背离。苏联当时从苏共“二十大”以后越来越倾向于对国采取缓和政策,特别是1954年苏联的氢弹试制成功以后。很多苏联专家给苏共中央写报告,他们认为从现在开始绝对不能再打仗,一旦打仗就是人类的毁灭,有很多分析的数据和理由。他们说主要是不能解决第一次打击的问题,对方就可以反击,只要反击就是两败俱伤。这对赫鲁晓夫的影响特别大,他认为到了现代社会,至少是大国之间不能再爆发战争,一旦爆发战争就是战争,如果是战争就是人类的毁灭,所以他要求缓和。再一个就是1956年苏共提发展经济,要发展经济就需要有一个和平的环境。基于这一,他反复地调要缓和,不要什么事儿都跟国人吵架,通过谈判提来什么限制问题呀,什么禁止试验,他都去参加,峰会谈啊,日瓦跟艾森豪威尔会见之类的。


【1】【2】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