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1. 首页
  2. 穿越历史
  3. 炮火1906
  4. 第四百二十七章 向食利阶层开战

第四百二十七章 向食利阶层开战(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中产阶级”在社会变革或改革中往往发挥着非常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如在国外历史上著名的“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思想启蒙”、“工业革命”、“商业革命”、“光荣革命”、“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中,“中产阶级”都发挥着非常关键的重要作用。

李安生迫不及待的想要上台,是要彻底的清洗封建残余,清洗袁世凯妥协或者造就的新的利阶层。

中产阶级”队伍逐步壮大,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社会逐步演变为两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哑铃型社会”由于存在上等阶层与等阶层的鲜明对立,因而充满着战和社会动,而到了“橄榄型社会”后,由于相当一等阶层升为“中产阶级”,且上等阶层在整个社会中的比重变小,因而社会变得相对稳定了。

以盈利为目的的地主和放利贷者,同样是这个阶层的获利者。

即便没有战的危险,没有了政治派系的尖锐斗争,但是潜伏来的利阶层,已经成为了李安生最大的敌人。

后世对于中产阶级的定义,一般为大多从事脑力劳动,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一般受过良好教育,有专业知识和较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追求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一般也拥有一定的理权和支权。同时,他们大多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

中国应该成为民主社会,而不是成为阶级社会。

另外,李安生也看到了,在江浙沪等地区,现了越来越多的公司工厂级职员、科研人员、技术专家、教师、医师、律师、商人等在加中产阶级,另外一些级蓝领,比如有着超技艺的技师与技工,他们也成为了,加到了拼搏奋斗的行列。在东北,许多的农艺师以及农场投资者也成为了中产阶级,甚至收不菲,他们不等同于地主,而是新兴的阶层。

在整个阶级社会中,以官僚为代表的“利阶级”都或多或少地与特权联系着。他们不仅占有全或者绝大分生产资料,而且还享有特权,除了取国家俸禄外,还有以特权:减免赋税;“官当”即以官抵罪;“任”、“荫袭”即大官僚有权保举自己的官;利

中国好不容易成立了中华民国政府,取消了帝制,刚刚摆脱了大山一样的皇权利阶层,万万不能重新回到原来的轨

这是李安生所要追求的最大目标,在他看来,目前的民族资产阶级都可以归到中产阶级,他们对社会的促作用是明显的,比如像求新机厂这样的充满奋斗意味的民族工厂。

可以说,利阶层是中国能否真正实现民主的一大源,最大的对手,敌人。

古代各级官僚不是凭借自己在经济上的地位而上升为“利阶层”的,由国家任命、官吏推荐或者通过考试而取得官位,并且官职领取国家俸禄,最终成为“利阶层”的利者。

这个阶层,有的是封建残余,有的是老袁造的孽,有的是混革命队伍的投机者,对于这些人,李安生绝不手

这个阶层,与中产阶级是对立的,甚至起到了反作用。

明清时期行了或多或少的修补,使其隐藏在人类社会中,一直延续到今天。

现在的许多官僚,也开始现了这个苗,在东北、两江等地,固然好的多,但是在直隶等地,形势却不容乐观。

本章尚未读完,请一页继续阅读---->>>

纵观后世中国的许多官二代与富二代,无非就是这个利阶层的延伸,他们因为特权因为政治资源,在权力上,在经济上逐渐的控制了社会命脉。

以皇权为心的地主阶级,上至帝王将相,达皇亲国戚,还有地位显赫的豪门贵族和地方财主,均系“利阶层”之列。这就如同以皇帝为中心而辐开来的“裙带”关系网,他们不仅享有减免赋税,封妻荫等权利,而且还可以利用职务徇私枉法,犯作科,败坏纲纪理。


【1】【2】【3】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