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1. 首页
  2. 穿越历史
  3. 炮火1906
  4. 第四百三十七章 先达成一致再说

第四百三十七章 先达成一致再说(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个国家教育基础良好国民素质备一定平,这个国家很难被一直打压,李安生担心的就是这一

虽然不能跟二战后从废墟上崛起的时代,日本教育投资一度占了国家财政收的一半这么夸张,但是,仍然可以见到日本在教育上投资的气魄。

教育事业的发展,加速了日本的近代化程。但日本教育自却并没有随着“国富兵”而完成其近代化过程。相反,随着国力的大,教育却越来越被封建军国主义思想所支,成为天皇制政权对维护专制统治,对外行侵略扩张的重要工。于是就形成了近代日本教育的“双重格”,产生了教育对近代日本历史发展的“双重作用”。

本章尚未读完,请一页继续阅读---->>>

教育的“双重格”,源于明治维新时资产阶级改革的不彻底。由于明治维新不是日本社会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后瓜熟落式的社会革命,所以改革后的日本社会仍保留了较多的封建因素。在教育改革、建立近代学制的过程中,也始终存在封建皇思想对西方自由主义教育思想的抵制。

而更一步的行军备竞赛,同样能够摧残日本的财政份额分,更一步的激起日本的国矛盾。

当然,现在这气魄是想要发挥来都没机会了,因为日本的财政收大幅的减少,总不见得都饿死人了,还要投资教育。

落后国家要完成其“追赶型”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依靠先的科学技术,尽可能地利用发达国家已经取得的技术成果和经济发展经验。要到这一,教育不是与经济“并行”,也不是“随后”,而必须是“先行”。对经济发展而言,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对“超前”,正是经济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社会发展模式上应有的重大区别,也是落后国家实现“追赶型”战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不过,李安生也在积极的学习日本的教育经验,毕竟日本推广义务教育的效率相当惊人,而且成绩斐然。

一步破坏日本的经济基础成为了既定国策,只有如此,才能不断的削弱日本在教育上的投

总之,教育发达推动了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向教育提了新的要求,使学校制度加以改和完善。这经济与教育相互促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日本的近代化过程中现得比较充分。

得日本的经济已经相当的危险。

在日本,国家投资的教育费总额,1885年时就占国民收1.78%,占国家行政费的12%;1900年时,占国民收总额的2.05%,占国家行政费的9.8%。这说明日本政府办教育是舍得投资的。

即便中国的棉纺织行业以及生丝行业已经初步的发展了起来,也无法一就将日本的咙卡

要是给它这么一来,那么后果难料。

教育投资是有效的生产投资。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力是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要提生产力平,就必须开发人的能力资源,教育应该成为最主要的投资项目之一。

但可惜就可惜在,一战开打,对于日本来说同样是个难得的机会,缓和的机会。

明治政府大办教育之初,也明确声称要把教育置于国家控制之,使之服务于“富国兵”的国是。国家要求于教育的,并不是培养有自主意识和独立批判神的近代“公民”,而是要培养既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又恪守封建德规范的忠顺“臣民”。因而在实际上,明治政府既重视教育在提国民学力、培养技术人才方面的作用,又重视教育在“国民教化”方面的作用——向国民输“忠君国”思想和封建理观念。所以,明治初期,在推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学制的同时,明治政府也大力推行了以神国教化为宗旨的“大教宣布”运动。1870年1月,政府颁布的《大教宣布诏书》中,突宣扬了“祭政一致、亿兆同心”,“明惟神之大”等思想。同年5月颁布的《宣教使须知》一步调:必须向天庶众昭明皇祖之大,尊信皇祖之大教。1872年政府发布的宣教使《教则》,开宗明义三项容:从敬神国之旨;明天理人之意;行侍奉皇上遵守朝旨之事。这普及封建神的社会运动与“文明开化”的教育改革同时并行,是颇讽刺意味的。

为实现经济上的“追赶”,首先完成教育上的“追赶”。日本在20世纪初能跻于世界资本主义国之列,与其教育的发达是分不开的。

1879年8月,明治天皇的侍讲元田永孚借用天皇的名义,达了《教学大旨》及附属的《两项小学条例》,对新学制实施6年来忽视“德育”的倾向给予严厉指责,批判欧化主义教育导致了“将仁义忠孝置于后,唯洋风之为竞,终至于有朝一日不知君臣父大义之地步”,

日本的经济虽然遭受了重创,但是凭借着已经初步打好基础的教育规模,一时之间还难以彻底打残。


【1】【2】【3】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