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1. 首页
  2. 穿越历史
  3. 炮火1906
  4. 第四百三十九章 攻击

第四百三十九章 攻击(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英国之所以答应的这么迅速,并不拖泥带,是因为他们也想借着日本的手,来试探一中国的态度。

事实上,英国并不是真心要求日本立即参战,甚至对日本参战顾虑重重,因为“一般人担心的是日本将乘机在亚洲大陆推行扩张政策”。

迈耶-瓦尔代克为此夸耀说:“日军若想攻青岛,需要付4万人之代价”。

毕竟,他们人数太少,经不起消耗,这是个致命缺陷。

青岛的外围防御线沿胶洲湾租借地边界展开,圈防御线以青岛近郊的貂山、俾斯麦山和奇山为心,有6座主要的炮台,4座对海、2座对陆,共装备有4门280mm炮、2门240mm炮、4门210mm炮、7门150mm炮和4门105mm炮,此外还有若门88mm炮和原属于清朝陆军的老式120mm炮。这些炮台及5座多面棱堡共驻扎有750人,其地势居,非常险要。

日本真正的用心是借参战之名,行独霸中国之实,‘在大陆上推行自己的领土扩张政策,寻求在亚洲的霸权和优势。

在英国国,主要有两意见,一是敦促中国对德国宣战,从而让中国收回胶州湾;另一则是支持日本对德宣战,从而将中国与日本的矛盾激化。

德军的士气的确很,但是,也有许多军官到担忧,一旦防守遭受挫折,他们的士气很容易低落去。

青岛的德国海军第3陆战营有1300人,包括4个步兵连、1个骑兵连、1个工兵连、1个炮兵连和2个机枪连。在北京使馆区和天津德租界,德国还驻有4个步兵连、1个骑兵连和2个炮兵分队,这些队也在几天前经津浦铁路撤退至青岛,德国在青岛的防守兵力最后增至4000人、120机枪和90门炮。

但看来,后者的可能要大些,毕竟英日同盟对于当前的英国来说,还是无比需要的。

战前参观青岛的提尔茨提督曾赞叹说“需要整整一个军的兵力,才能攻这些要”。

德军虽然在离本土万里之外应战,但是却并没有多少的消极,他们同样的激昂,就跟他们在本土的同胞一样,好了血战的准备。

日本参战“并不是履行日英同盟条约明文规定的义务,而是企图以对英友好的形式,排除德国在东方的势力,提日本的地位”。

虽然不至于像旅顺要那样,在日俄两国多年经营,变成浑是刺的刺猬,变成一个钢铁堡垒,但这样的防御力量,还是能够让任何敢于犯的军队付沉痛的代价。

也就是说,拉拢中国加到协约国对同盟国作战,或是促使中日两国陷战争,成为了主的两意见。

而日本的蠢蠢动,似乎并没有让中国有所警醒,相反,日本舰队的聚集,在中国的说法成为了为协约国海上护航。

英国固然想看到中国的发展势因为这次与日本的战事而消失,未尝没有削弱日本的心思。

日本在通牒中写:“日本政府,郑重地考虑了日前局势,并和英国政府就英日同盟的目标之一---巩固与维持东亚地区和平---充分换意见以后,决定和英国共同采取有关的必要措施”,要求德国舰队须立即撤离日本及“中国海”四周,不能擅离者立即解除武装;“德国政府应在一九一四年九月十六日以前,将全

日本宣布‘中立‘前天即8月3日,日军大本营即在佐世保组建了舰队,并对陆海军行了动员和调动‘,8月15日日本,lt;lt;东洋经济新报gt;gt;发表题为lt;lt;警戒好战态度gt;gt;社论称:‘如果日本想利用这个机会,把大军运往中国追求其野心,则必将带来使我国陷危险之事件‘。

与此同时,青岛的德国人也在急的磋商,准备应对日本的攻击。

也就是说,日本要付两万人左右的死亡,才能啃青岛要,这还是起码。

本章尚未读完,请一页继续阅读---->>>

后,日本行军阀政治。元老们常常不主其位而谋其事。基于此,政府决策须征得元老会议商议并获许可,方能公布执行。由于这个原因,加藤外相于8月8日中午后席元老会议。元老们也极力主张参战,享受“天佑”,很快认可了政府决定的政策。

日本日益的表了独立,英日同盟只是日本的丽外衣而已。

果然,英国8月9日收到日本备忘录后,立即要求日本暂停军事行动。日本对此置之不理反而要求英国允诺日本兵。11日,英国只得同意日本参战。日本即于8月15日致送德国最后通牒,宣称已同英国商妥。其实,英国原因不便公开反对罢了。

8日晚,加藤召请藏相若规礼次郎、海相八代六郎、外务省政务局小池张造举行密谈,拟定了对德要求容。至此,参战的外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而更为确的计算,日军必须要付四到五倍于德军防守人数的损失,才能攻克青岛要


【1】【2】【3】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