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首次攻,在荒凉的
尔维亚山区陷于停顿,接着缩回国境。这一切都发生在短短12天(8月12-24日)之
,而且付
约5万人的代价。9月初,奥匈军又一次发动
攻,渡过了这两条河
,终于占领了两座小小桥
堡,但陷于堑壕战的僵局。
两个月以后,这个被一个不到500万人的小国一再打败、击破,因而蒙受耻辱的奥匈帝国,决心结束这
局面。现在,它的战斗兵员在数量上与
尔维亚相比,约占3比2的优势,在武
装备和弹药的数量与质量方面也占有很大的优势。在山区冬季严寒条件
经过顽
的拉锯战斗,奥匈军从侧翼迂回贝尔格莱德,12月2日占领了
尔维亚的这座首都。但是足智多谋的
尔维亚统帅普特尼克正在等待弹药(
尔维亚人总是缺少弹药),他于12月3日发动一场反攻。到9日,奥匈军又一次全面退却。作为他们的征服的纪念碑只有满是车辙的被践踏的泥泞地、溃退的军队丢弃的
品、路旁的尸
和雪地上的血滴……。到12月16日,贝尔格莱德再次光复,敌人被赶
去了。但是几个月的胜利付
了
昂的代价:伤亡或被俘的
尔维亚人约达10万之多。奥匈军的损失也不相上
。
1913年底,德国将军利曼?冯?赞德尔斯开始训练和整编土耳其陆军。1914年8月初欧洲战争爆发时,土耳其与德国签订了一项秘密条约。但是德国还得努力拉拢,并且利用英国心理上的错误,经过几个月的战争才把这个“欧洲病夫”拖这场冲突。
战争爆发后不久,在地中海巡弋的两艘德国巡洋舰格本号和布雷斯劳号避土耳其的一个港
,名义上成为“土耳其”的舰只。10月30日,德国人指挥
的一支土耳其舰队炮击俄国的敖得萨港,这一行动实际上使土耳其介
了这场正在扩大的冲突。(法理上土耳其于10月31日宣战。)
土耳其的参战自动地开辟了几个新战区,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和新机遇。经由达达尼尔海峡黑海这条通往俄国的补给线被封锁了,但是土耳其的亚洲帝国,因几个世纪的
腐败而变得很虚弱,现在已经不起攻击。土耳其各条战线的特
是距离遥远、气候差异极大——从严寒的
加索到酷
的沙漠,加之
通条件很差。没有直达的铁路线,从君士坦丁堡到
格达需要几周艰苦的跋涉。起初土耳其集结了约40个师,50万人左右,最后编成4个集团军:第1集团军
署在土耳其欧洲
分;第2集团军
署在小亚细亚;第3集团军在靠近
加索的俄国边境:第4集团军位于从
勒斯坦到西奈的黎凡特沿岸;还有两个军在
索不达米亚。小规模的战役立即展开在靠近波斯湾源
的
索不达米亚地区,当地英国统治者从印度
调
队;同时也展开在苏伊士运河沿岸地区,这里英国利用其埃及领地来
行防御。英国一个印度师的主力
队于11月22日占领
士拉,并
到
索不达米亚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会合
。11月间,英国舰队大张旗鼓地但也是徒劳无益地炮击土耳其达达尼尔海峡要
,这是未来事件的不祥预兆。
到此时为止,土耳其战区最重要的战役是1914年11、12月至1915年1月初在海达8,000英尺的
加索前线严冬条件
的搏斗。
利己主义的庸碌无能的土耳其陆军大臣恩维尔帕夏,亲自统率约15万人的第3集团军。与之对垒的俄军约10万人。在恩维尔帕夏的光荣之梦的驱使,土耳其方面计划先发制人,但是俄国人对此有先见之明。倒霉的土耳其人在卡尔斯和阿尔达汉遭到惨败。第3集团军大
消失——或战死或冻死。到(1915年)1月初战役达到
时,土耳其一个完整的军又被歼灭。
而同样作为外围战场,经过结果各不相同。
在南非,布尔人发动的短命的暴动被镇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