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1. 首页
  2. 穿越历史
  3.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4. 第1744章 另辟蹊径

第1744章 另辟蹊径(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赵昺听罢再度陷沉默,铺开地图重新审视起来。

潼关城主是依山筑关,傍建城,关城建在山沟壑之中为城池提供了天然的屏障,并且扼踞要路于秦岭和黄河之间的狭谷地。南城墙可依山势抵御秦岭南麓方向的攻,北城墙顺一方面可护卫黄河方向军的攻,一方面可控制河边大

的函谷关也非是秦时旧城,而是曹魏时弘农太守孟康为方便运粮而在黄河河滩所建,位于洛之西秦函谷关北约十里,称为大崤关或金陡关。赵昺在夺取洛后,当时无意陕西,并未兵夺关,只是留军防备敌自此兵突袭。

“嗯,江相言之有理,函谷关路极为艰险,运兵和调运资极为不便,恐补给难以为及!”陆秀夫也言

不过即使夺关打通了路,但路霞难行,加之雨季后河,行军和后勤补给都十分困难,并不利于大军远征。且正如江璆所言现在是抢时间,若赶在汪氏之前夺取安,则于极为有利的地位,反之则陷被动。

为了防守禁沟自古就设十二连城于禁沟周围,由秦岭山脚向北计三十里修建多个大小不一的关卡。这些关卡从禁沟向南,大约每三里建一个小城,有烽火台,驻有军队。这个军事联防可以设防禁沟之西,还可以防范南面秦岭诸峪通向禁沟的通

为了防止敌军借助地理迂回,潼关还修建了诸多的关卡。所以在南面防止敌翻越秦岭,在秦岭北麓山脚的潼关地界,自东而西设置了西峪关、善车关、太峪关、蒿岔峪关、潼谷关、门关等关卡。

秦岭是潼关南原的天然屏障,由东往西有西峪、桐峪、善车峪、太峪、麻峪、蒿岔峪、潼峪等横向有众多峪天然要,这些峪不仅地势险要且路错综复杂,这些都使得侵者的后勤补给难以为继。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一章继续阅读!)

“我们另辟蹊径,分兵三路陕,是否可行呢?”在众人的目光中,赵昺思考了好一会儿,抬看向大家问

在这稠桑原上,有一条因雨冲刷而形成的狭沟,约十五里,沟二、三十丈不等,沟底最宽只有三丈,最窄不及丈宽,勉可以单车通行。而函的本意是箭袋,泛指狭,正符合此地形,号称泥

沟自潼关城南直通秦岭,可与武关连通。其中度最的沟有四条:列斜沟、禁沟、潼沟、望远沟,除此四条沟之外,还有多条达数十米至数百米的沟,这些沟统称为禁沟,且皆成南北纵向。正由于这些南北沟横断潼关南原地区,所以古来潼关南原无东西大可通。

不过汉代以后,因黄河降,稠桑原北边逐渐形成一可行车的河滩,函谷关得天独厚的优势地位一去不复返,加之到了魏晋时期,洛成为政治中心,自然要控制西段,防备关中,其军事地位逐渐被西边的潼关所取代。

历史上秦国充分利用函谷关的地形优势,多次抵御东方六国的围攻。东方五国联手攻秦,结果顿兵函谷关,不能前一步。趁敌军师老力疲之际,秦军开关反击,五国联军大败而归。史称“伏尸百万,血漂橹”。到秦始皇时,五国联军再次合纵攻秦,结果又在函谷关前大败而归。

他知函谷关号称是关中的东大门,黄河几字形拐弯之后向东,两岸群山密布,北岸是中条山,南岸是华山和崤山,如此地形在古代便是天堑极难通行。但在崤山与黄河之间,有一个地——稠桑原。

黄河秦晋峡谷南到潼关北,折转而东。在这里洛、渭河汇聚在黄河,黄河则切潼关城过,形成天堑,既无途可通,也隔断了北来之路,在潼关城北侧形成自然防卫,因而守潼关很少考虑城北安全,黄河天堑形成了天然屏障。

“三路陕?!”众人循着皇帝的手指在地图上划的三条路线,眉也逐渐舒展开来,不住颔首称是

“臣以为不宜走潼关陕,此路不仅有潼关天险扼守,且前有函谷关在前。如此不仅要经苦战,且会拖延时间。若被汪氏抢占安,其据城固守将又是番苦战,还需动用大量兵力,而这必将影响当的大都之战!”江璆这时言反对


【1】【2】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