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1. 首页
  2. 穿越历史
  3. 太甲
  4. 第50页

第50页(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衮衮诸公终究想起此事并不仅仅关系贺党生死存亡,更系两淮安澜和百万民,又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举荐钦差人选。

赵之焕半垂着,“本官与贺大人素有旧,如今势晦暗难辨,恐中途生变,故而在此等候。这里有十余位近卫,还有两匹快,二位壮士带着上路,以求万全。”

“明公,”孙熊遥遥地对赵之焕,“须知疾风知劲草。”

周俭昌摇,“尚未打探到,兴许得等咱们到了泗州之后才分明。”

孙熊也来不及多寒暄,对周俭昌,二人便上大船,命船夫立即开船。

贺熙华不是天,见过他笔记的人不多,好在贺熙华八百里加急送去给陛的是密折,尾端盖着他的私印,群臣立即差人去京兆府取来印一对,分毫不差。

赵之焕的嘴角禁不住搐了,“那再好不过,本官静候佳音。”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一章继续阅读!)

除此之外,不知是陛,还是贺熙华举荐的作用,贺鞅终于摒弃前嫌,同意安保良往两淮治

孙熊对他拱手,恭敬:“明公有何吩咐。”

若说先前的朝局还是群臣攻讦不休,贺鞅置之不理,如今却彻底形势倒转。见自家侄儿嫌疑洗清,贺鞅立时来了神,派遣钦差大臣前往泗州,务必要查清是谁构陷了贺熙华,意图对他贺鞅不利。

朝野动,此时的孙熊却无暇顾及,他甚至无意与其他举一般,在六朝金粉的金陵逗留,去月,去怀古伤今。

周俭昌觉得他未免太过客气,就听孙熊:“多谢大人,这份人我代我家贺大人收,他日他定会报还。”

贺鞅冷看着这些满嘴仁义德,实则毫无血,只会空谈的士之冠冕,心知指望不上他们,沉思片刻,便立即以中书省之名发令,即日命中书舍人贺熙朝与大理寺正沈临为钦差大臣,提举察堤坝毁坏之事。

恭顺地向天问安外,便是对淮南诸事的汇报,尤其是对黄河改之事,描述地极其详细,更用了足足两三页纸阐明了自己对临淮的看法——希望伯父能摒弃政见不合,请安保良前来治,写这封信的意思,也是为了跪请陛居中调停,以救两淮百万生民。

旁泊了艘大船,上面已然肃立着十名壮甲士,以及十匹光锃亮的骏

“你可知贺熙华景况?他在狱中可有人照应着?未有之苦吧?”孙熊神冷峻。

从茶寮来后,他便寻到周俭昌,连夜归返泗州。

二人渡完江刚到瓜州渡,准备换船由运河回泗州,就见赵之焕竟微服等候,一见他们便先了个揖,吓得周俭昌忙侧还礼。


【1】【2】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