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已。经过近40年的变革,直到1887年,博馆才矗立于新加坡市的心脏地带,有了独立而永久的场所。
该馆最早成立之时,历史并不是它展览及研究的重,而是以自然考古、人类学、古动植
的收藏与展览为主。这可能跟最早英
民官员喜
动植
文化有关。据说,首任驻扎官威廉·法夸尔来到这里后,就被当地的动植
引,曾到
收集动植
标本,还叫人把这些动植
画
来加以收藏。在博
馆成立之初,有不少外国科学家慕名而来,参观这里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收藏。1918年,这里才开始增设新加坡历史收藏
分,展示一
分肖像、地图和新加坡的旧照片。但在1972年之前,国家博
馆仍有一大
分藏品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人们来到这里,抬
就可见鹿、猴、大象、犀
、老虎、熊、豹、鸟类、鱼类以及蝴蝶等各
动
的骨骼或标本,另外,还有本地的植
、蔬菜、
果、矿产等的展示。自然考古、人类学方面则有
来人、爪哇人所使用过的武
、钱币、纸币等,还有他们的工作场所及巫术展示等。
1972年,新加坡政府对这里了改变,将自然科学方面的收藏陆续移走,
由新加坡科学馆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保
,而国家博
馆则改以社会科学、建国历史和
术品为展览重
。1993年,国家博
馆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
局接
这里,将博
馆一分为三,即:新加坡
术馆、亚洲文明博
馆和新加坡历史博
馆。前两者都另设新馆,而历史博
馆则留居原地,以展览新加坡历史为主。所以,自1993年之后,这里被习惯称为新加坡历史博
馆。
2006年,历史博馆经过3年多的大休整后正式开放,又恢复原称新加坡国家博
馆。这座博
馆大楼本
就是一座经典建筑,
有
厚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格外引人注目。它的
里则
现了年轻、创新的
神,除了历史馆,又拓展了
彩的文化生活馆。历史馆里提供电
音频视频向导,还有
摸显示屏、老电影展播等,以最新的电
科技方式诉说着新加坡的历史,让游客通过视觉、听觉和
觉
受新加坡历史的鲜活。特别是馆
有20个立
透视模型,游客们可以借此全方位认识新加坡从一个小渔村到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
程,其中包括15世纪郑和
西洋,19世纪莱福士登陆,以及“二战”中遭遇日军的侵略,还有阿拉伯人、印度人等如何来到这里建立自己的族群的过程。而文化生活馆里则有传统
、时尚
、摄影技术与电影戏剧4个主题,真实呈现了20世纪新加坡民众的生活。
如今,博馆里还设有360度无死角投影屏幕,全天循环播放纪录片,展示新加坡每一天繁忙的现代都市生活。这是一座面向广大民众的博
馆,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新加坡的过去,也可以
受它的现在。
新加坡国家博馆的大厅,古典与现代在这里完
合。
◎亚洲文明博馆
“我们的先辈,不只是把他们有形的所有带来此地,同时,他们原有的信仰、价值观与风俗习惯也都随之而来。”这是亚洲文明博
馆建馆的初衷。
众所周知,新加坡是一个多族兼容并蓄、文化多元发展的国度,而亚洲文明博
馆则旨在向世人展示这里多元历史的发展和各
族之间的
合。该博
馆脱胎于国家博
馆,现如今有两个馆,一个位于亚
尼亚街
南学校旧址,一个则位于皇后坊。
位于皇后坊的亚洲文明博馆是第二馆,原为政府办公大楼旧址,同样是一座恢宏的古典建筑。2003年,该馆正式开幕,馆里主要展
的是中国文明
品,以及东南亚、印度和伊斯兰国家的文化
粹。
走这里的亚洲文明博
馆,首先看到的是正中央的新加坡展厅,厅里重
介绍了新加坡如何
引华人、印度人等来移民至此的历史源
,展厅里
番放映着中国帆船、印度船、阿拉伯独桅帆船等不断涌
当初那个质朴海港的影像,与馆外运河上有庞大商船吞吐的海港相映成趣,形成鲜明的视觉对比。
在南亚展示厅里,展示了新加坡在英国
民地时期之前的历史脉络。这里有许多当地
土的文
,有印度佛教原始建筑的华丽雕刻,也有印度教诸神的泥塑神像,展现了早期文明。虽然王朝之间征战不断,但彼此的宗教信仰都有相通之
,联系千丝万缕。此外,这里还展
了一些南亚织品和展现贵族文化的
致银
、陶
、珠宝首饰等,可让人一窥南亚文化的奇妙。
中国主题展览厅里,展示的是中华民族的品文化。其中历史
分从商代到民国,每个朝代都有一件代表
雕刻。而对于中国宗教和信仰的介绍,则是通过宗教
、神像、雕塑以及图片来展现的,从这些展品中,人们可看到中国
教和佛教的发展,以及儒家思想如何成为了华人社会的
神支
。当然,这里也少不了中国手工业发展史的介绍,除了画与丝绸,更隆重介绍了中国瓷
的发展过程。在这里,不仅能看到
的中国瓷
,还能了解瓷
发达的原因。
犍陀罗佛像亚洲文明博
馆藏品,公元4世纪,
85厘米。
亚洲文明博馆的各馆展示,尊重每一
文化。它
迎每一位新加坡公民来这里了解自
文化的
源,也肯定了正是多元文化的发展,才奠定了今天多姿多彩的新加坡。
亚洲文明博馆馆
正在举行文
展,名为“康熙盛世:故
珍宝”。
◎土生文化馆
位于亚尼亚街的亚洲文明博
馆,主要展
的是“娘惹”(土生华人,男
称,女
称娘惹)的文明发展和其生活
滴,此外还有
分土生印度人的文
,所以这里又被称为“土生文化馆”。该馆原是
南学校的旧址,
南学校与土生华人渊源颇
,其创办人就是著名土生华人陈笃生。
土生文化馆文化馆墙外竖着两尊铜像,一个小女孩拉着父亲的手向前行,十分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