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1. 首页
  2. 穿越历史
  3. 君主成长计划2
  4. 第9章 皇太极改变了路线

第9章 皇太极改变了路线(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纳里特,河名,清代称教来河敖汉旗境上游段为纳里特河。咸丰年间《辽河图》标注“那拉特河”,属于同名异写。教来河发源于赤峰市敖汉旗金厂沟梁镇之努鲁尔虎山北麓老梁,横贯赤峰市敖汉旗、奈曼旗和通辽市三境,汇西辽河,由西南向东北,在地图上成一斜线。

“驻纳里特”,表明后金军一直在往西北方向行军,且抵达纳里特河之后,继续行军两天,到达辽河的支老哈河。

就在此,皇太极严申军律。说明他此时已经有并吞天之志,所以对后金军和附属蒙古军三令五申。其中有一条命令非常特别,就是除了羸瘦匹以外,不得取用粮饲,防止被明朝的老百姓毒。同时,侧面也说明这行军对力影响不大,仅以草饲秣之,就可以持。

后金军“驻养息牧河”,应该是在都尔鼻西北方向大约五十公里,也就是养息牧河上游拐弯,即九沟、鹰窝山、大小清沟之间,现在是有名的风景区。这一带是河汇聚之地,便于放养战。皇太极在此地休整了两天,与奈曼、敖汉、扎鲁特、林等兵会合。

广十丈,三尺,濬壕夹之”。堪称古代的速公路。

个人推断后金军的驻地应为黄塔拉镇以北地区。从北大沟过来,刚好一百公里,而且黄塔拉镇刚好位于沙地与草原的界地带,其北就是纳里特河(教来河)冲积平原,适宜大军驻扎。

后金军十九日驻扎的苏布迪塔所在之城并不是朵颜老城。因为从龙山村到黑城村,足有一百公里,而且中间还得翻山越岭。皇太极实在没有必要给自己找罪受。而从宁城一带南,刚好五十公里,符合后金军的行军规律。

从喀喇沁华北平原,当时主要有两条路。一条是古,从朵颜老城南,经茅荆坝(在蒙古、河北,隆化县茅荆坝乡),沿滦河河谷,从潘家华北平原。其二是新,由喀喇城南,经平泉、宽城,从喜峰关。

后世的柳河是从彰武县城和山台之间过去的。但当时养息牧河尚未改,河还在更东面一。现在这个老河还在,很多地图上仍然标注为养息牧河,以便与柳河区分。

“是日,有五名逃人骑由察哈尔来归。”

十一日当天的驻扎地应在老哈河红山游的拐弯,即东、西孟家铺,李家营村一带。之前的路程后金军一直是在往西走,到了老哈河河畔,就不再往西,而是溯哈拉木河向南行军

大概是对投靠后金有些抵,带的都很瘦,遭到了皇太极的严厉斥责。连贡的粮也不要了,尽却之!

本章尚未读完,请一页继续阅读---->>>

在这三天之,有蒙古人通报了边境,使朱由检迅速决策,清楚皇太极侵的方向!同时质问袁崇焕你不是说信誓旦旦联蒙抗金的战略是对的吗!要是放金人来第一个杀的就是你。

养息牧河就是柳河,辽金元时期名为羊河,明清时期改称为杨柽木河、杨什穆河、养息牧河,是辽河右岸支

当天,皇太极还设宴款待了众大臣及摆牙喇,可见摆牙喇的地位确实很。抵达老哈河域后,后金军并没有大战即将来临的张气氛,显得非常放松。为了补充,甚至还“率每录步兵十人打猎三天

喜峰路线开辟之后,滦河河谷路线,即古就被废弃了。因为滦河几乎每年

不过在天聪三年,城池和路都还没有修好。后金军只能在山台山附近扎营。当时这一地区非常适合放牧。历史上清朝曾在山台山附近修建了一个牧场,即苏鲁克皇家牧场。此时虽然没有牧场,但放养匹是没有问题的。

“初九日,驻纳里特。”

“初六日,蒙古贝勒特尔棱,率兵来会。因彼等匹羸瘦,汗责之曰:‘我曾谕尔等善养匹,俾之壮,勿得驰骋,以备征讨之用。然尔等违谕,用以畋猎,致匹羸瘠,来兵遂少,成何统?’其来朝所糗粮(粮),尽却之。

在都尔鼻地区,后金军汇合了第一支参战的蒙古军队,由扎鲁特的台吉本、桑图、哈盖三人率领。

上都河,又名闪电河,是滦河上游主。因其经正蓝旗“元上都”遗址,故得名上都河。上都河经喀喇沁旗,县境,汇黑风河之后,始称滦河。


【1】【2】【3】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