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王郎、刘盆等辈混淆未定之时,则光钓于何
?当时挈家草莽,求
顾命之不暇,安得优游乐钓欤……朕观当时之罪人,罪人大者莫过严光、周党之徒!”总结
来一句话:如果不是刘秀收拾
世,哪有你在江边安然垂钓的机会?明末王夫之亦说:“遁非其时,则巢、许之逃尧舜,严光、周党之抗光武也,非其义,则君臣之
废,而徒以全躯保妻
为本,孟
所谓小丈夫也。”话虽如此,但严光的个人选择仍是值得肯定的,因为他的选择是忠于自己
心的。东汉士人普遍的隐逸
结跟魏晋名士还不一样,他们的隐逸更多是
于
德上的标准,也就是“守节”,认为隐是
于仕是因为“志意修则骄富贵,
义重则轻王公”,而不是像魏晋名士那样来自于对个
生命意识的自觉。除严光外,东汉还有周党、王霸等著名隐士。关于东汉隐士气节之
,在周党的答复中可以看
:“天
有所不臣,诸侯有所不友。”他们在权力面前保持着人格的
贵和独立,
守自己最初的志向而不移。这实际上是隐士文化中最光辉的
分所在。
到东汉后期,大树将倾的风雨飘摇导致隐逸风尚的
现,而一旦大批有才有德者都归向了山林,那么反过来又加速了当时政权的崩溃。《后汉书·陈纪传》:“汉自中世以
,阉竖擅恣,故俗遂以遁
矫絜放言为
。”尤其是“第二次党锢之祸”后,作为“清
”几乎已经无法在朝廷上立足。这时候,就只有两个选择了:一是化为浊
,难得糊涂;二是归隐林
,或讲学,或全隐,于是
现了东汉“末世三隐”:黄宪、郭泰和徐稺(徐稚)。黄宪累世贫困,但学识、德行极
,名重一时。很多名士见了黄宪,都“茫然有所失”,其中周
居说:“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时陈蕃为太尉,以征召天
士为己任,曾站于朝堂上叹
:“假如黄叔度在此堂上,吾不敢先佩印绶矣!”陈蕃,中汉后期天
士人的领袖,仍有此语,可见黄宪名气之大。实际上,当时黄宪既没说过什么倾世之言,更未
济世之事,但却仍名播天
,这正是隐士最诡秘也最神奇的地方。
名士间,惺惺相惜,当时推崇黄宪之人不胜枚举,除陈蕃外,就数郭泰最为推崇,他称黄宪:“汪汪若千顷波,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前面说过,郭泰早年是洛太学生中的领袖,与陈蕃、李膺过从甚密,他“
八尺,容貌魁伟”,以博识和
察力
而著称。郭泰初到洛
,跟众多太学生一样,去拜访时任河南尹的李膺。官风“峻整”的李膺在威望上仅次于陈蕃,在洛
能得到李膺接见和认可,被认为是“登龙门”。李膺对郭泰一见如故,大为欣赏,说:“士
我见多了,但未有如郭林宗者。”就凭这一句话,郭泰便名满京城。后来,郭泰和李膺褒贬人
,品评朝政,开一代风气。所以,郭泰回故乡讲学,辞别洛
时,前来送行的名
的车辆超过千乘。回乡后,跟从其游学的弟
多达几千人。郭泰是陈蕃、李膺死后东汉后期影响力最大的人。同郡名士宋冲称其:“自汉元以来,未见其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