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1. 首页
  2. 科幻悬疑
  3. 唐朝诡事录(出书版)
  4. 第11节

第11节(2/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里说的七世纪仅仅是一个开始而已。在随后的八九世纪,这风尚并没有明显减弱。其中,最典型的例是唐朝人对香料的迷恋,程度超我们的想象。不但为妇女所,也是男人的必备品:贵族聚会,诗人读诗,都离不开香料。唐朝香料类繁多,除本故事中的龙脑香外,还有紫藤香、苏合香、安息香、爪哇香、青木香……正因为如此,很多域外商人把名贵香料倒腾安,卖给皇帝和贵族,一夜间就能赚大笔银

停止。妇女哭丧时,需用白扇掩面,或不面,只在帷幄里号啕。居丧期间,也有不能哭的时候——合钉棺材并为之刷漆时若哭,钉就不能将棺材钉牢,油漆也不会

关于挽歌,很多唐朝人认为开始于西汉初年“田横五百士”的故事。当时,田横不屈刘,在海岛自杀。追随者不敢大哭,“为歌以寄哀也”。又有人认为“挽歌于汉武帝,役人劳苦,歌声哀切,遂以送终,非古制也”。但段成式的一位朋友(工郎中严厚本)认为:“挽歌其来久矣。据《左氏传》,公会吴伐齐,将战,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示必死也。”也就是说,这一习俗至少在秋时已有了。段成式认同这一。最初,只有贵族死后才唱挽歌,到汉魏以后平民的葬礼也开始唱了。

国学者谢弗那本奇异的汉学著作《撒尔罕的金桃》中曾有这样的描述:“七世纪(的唐朝)是一个崇尚外来品的时代,当时追求各各样的外国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开始从廷中传播开来,从而广泛地行于一般的城市居民阶层之中。”

这是两凶兽。

面就看一则跟香料有关的故事,但与奢侈生活无关。

贺怀智回家后,上芳香不散。当夜也许就梦见了丽的贵妃。后来,他将脑袋上的幞巾放一个锦

起灵时,要唱绋讴。“绋”是牵引灵车的绳索,“讴”是牵引绳索时所唱之歌,即挽歌。

这所有的一切,使唐朝给人一如梦般的幻绚烂的觉。

在选择墓地时,最好在柏树林中。即使找不到树林,也最好在坟前两棵柏树,这为的是防罔象和弗述。

这一天,唐玄宗李隆基与某位亲王棋。如不意料的话,这位亲王当是跟玄宗兄弟的宁

陪葬品中需要有木偶的习俗起自虞卿。此人是战国时的名士。之所以需要造一些木屋、木车、木婢随尸骨埋,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用以抵代虫蛊在地对逝者的吞噬。葬的时候,要将搭在棺材上的铭旌(人死后用金粉书写的有题词的绸)去掉。因铭旌上写有生人的名字,生人名字被埋葬实在不吉。与逝者一起葬的,会有很多品,但不能有革、铁、铜镜等东西,因为逝者不能见光明……

杨贵妃的香

如果说柏树是二凶兽的天然敌手,那么葬礼中使用的魌就是人为防范了。

突然,风掉了贵妃的领巾,落在贺怀智脑袋上,贵妃回眸一笑,贺怀智有些不好意思。他是闻到杨贵妃的香了吗?总之他心旌摇曳。

唐朝盛大开放,中外贸易频繁,帝国的丝绸、瓷被运到境外,境外的各特产和珍宝不断被运安,比如奇异的动果、香料、珠宝以及各生活奢侈品。唐朝人喜这些玩意儿,一方面说明这个王朝确实开放时尚;另一方面,外来品所带来的异域风和隐秘传说刺激和满足了唐朝人的想象。

本章尚未读完,请一页继续阅读---->>>

大唐八周刊

第四卷  坊间轶事:

罔象状如小儿,赤黑,赤爪,大耳,臂,又叫魍象、沐,迷恋死尸,“好亡者肝”,但畏“虎与柏”。弗述,是另一凶兽。《酉杂俎》记载:“昔秦时陈仓人,猎得兽若彘而不知名。逢二童,曰:‘此名弗述,常在地中逝者脑。杀之,当以柏其首。’”这凶兽也受制于柏。

这是玄宗最后的太平日。把这太平岁月推向的一幕,现在大明清元小殿上。

在此之前,应将葬日卜算

所谓魌,是一驱鬼面,同时有收集逝者魂魄的作用。它别名叫苏衣被,又称狂阻,分两类,四个睛的叫方相,两个睛的叫僛。方相俗称“开路神”,走在驱鬼队伍的最前面,样:“蒙熊,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据传说,它也能驱逐罔象。


【1】【2】【3】【4】【5】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