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1. 首页
  2. 穿越历史
  3. 主公奉天子以令不臣
  4. 第170页

第170页(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和议敲定,原先的大分夏人北迁后,燕云只留了少量的汉人守着几百年来的土地,现在,从南边迁来的汉人已经比原本的当地人要多了。不过,官府严禁南人歧视北人,双方倒也相安无事。

乎岳恪意料的,燕云久在异族教化,中原的比较少,新搬过来的南人也需要购置很多东西,于是他的生意竟然得不错。而且,在燕云生意还能得到不少的补贴,岳恪总算觉得自己没白来。

因此,燕京城里还留有比较华室,安排沈奕的住十分容易,不用再费力的修建行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一章继续阅读!)

岳家的成功引了更多商人前来北地,有了商人的助力,燕云很快有了中原王朝的影。此外,礼官员也开始在燕云兴建学堂,让许多并不识字,只会说沙陀话和汉化的原住汉人读书习文,也重温中原的礼仪制度。

皇帝的北上队伍从汴京走到燕京,足足走了近一个月,等到了燕京城时,已经是四月底了。北方比汴京凉快一些,但快五月的时候也很,燕京城的官员在知府的带领城,等候天銮驾。

不过,为了快速获得民心,官府还是尽心尽力的理一应事宜。沈奕除了在行里看奏折,也整天和吕承泽一起往府衙跑,看本府收到的文书。

一路从南走来,燕云地界时,沈奕明显到在田地里劳作的人大幅减少。不过城里的人还是比自己想象的要多,看来那些鼓励迁居的政策也十分有用。

燕京曾经是夏朝的南京,之前有夏朝皇帝想南侵时,还在燕京城住了几年,以方便指挥南的军队打仗,快速了解瞬息万变的战局。由于燕云靠近中原,之前留了很多中原风格的建筑,沙陀人也比较仰慕中华仪制,就照中原王朝皇的规制建造了南京行

以向燕云百姓显示天的威仪。

为了响应朝廷的号召,作为皇亲国戚的岳家带派了二房的公前往燕京经商,虽然岳二公岳恪有些不愿,但还是无可奈何的北上了。岳家在燕云依然一些茶酒布帛,瓷摆件等的生意。

皇帝和他从汴京带来的官员很快在燕京安顿来,并开始查察民理当地政事。中原的朝事,大分还是经过汴京朝臣之手,一分重要奏折也发到燕京,请示沈奕和吕承泽。而燕京府,则会理燕云全境的政事。

--

于是,沈奕找到了当知府的觉,燕云地区的大事小事,几乎都会往燕京上报,不像奏折一样几乎都是大事……不对,奏折里也有很多请安折和送特产折。不过奏折里至少没有两个农夫因为抢板栗打架,以及城西有人家的丢了,找上官府请求帮忙的事。


【1】【2】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