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1. 首页
  2. 都市青春
  3. 民国弃妇逆袭
  4. 第2节

第2节(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算是就此事达成共识。又跟名义上的家主——冯璋的祖母禀告过,老太太已经快八十岁,接近老糊涂了,跟老太太说不过是走个过场,然后便等方家回音。

再次达成共识,第二天便找人修书一封,言亲事及盼归之意,急急地拿到县城邮寄了。

冯璋心里虽觉得这样对比不厚,却又禁不住这样比较。故而家书中每每父母提到定亲,便拿豪言搪。又拿报纸上的话给自己鼓劲:“这都是什么年代了,还搞包办婚姻。”

前几日,孙书镛收到胞书信,信中一抹化不开的清愁——孙书镛知此是恋不顺之故,便想给帮个忙。

说懒散的大少与勤勉的农家弟应该互相看不顺才对,但孙书镛和冯璋却不常理,孙书镛觉得冯璋是个人才,冯璋觉得孙书镛虽略显纨绔,倒也不讨厌,俩人竟成了比普通同学略好的朋友。

瞥了五爷一,见五爷更局促了,便“嗤”地笑了。

“要说璋儿在方家念了几年书,他跟方家大儿应该是见过的。”五开启话题。

孙书镛的父亲并不从政,却颇政治光,因家里有这样的背景,又觉得世枪杆最重,便不顾老妻哭抹泪,着独来军校。

孙书镛本想去欧洲找个大学念商科,没有老父在边,日想必会快活无比。可惜却被父亲扔了军校,心里老大不愿意。但老爷的“声音”最大,无奈只得着鼻从军。在军校一段日,倒也培养些对军事的好,男人天生的血也有萌芽的迹象,也不提退学的事了。

本章尚未读完,请一页继续阅读---->>>

冯璋知自己考军官学校,家里人肯定与有荣焉,回趟家也算衣锦还乡了,却又有同寝室的孙书镛邀请去他家玩。

这孙书镛是个富家弟,颇有些来历。孙家世居津门,靠纺织起家,至今早已富过三代。本来孙家只是“富”,后来因缘际遇资助了“革命人士”,这笔政治投资带来了丰厚回报,新政府成立,孙家便“贵”起来,孙书镛父辈中多有在新政府任职的。虽说政府掌权人这系那系的走灯似的换,孙家却未受殃及,家里也照旧开着棉纱厂和洋行。

“见见也好,璋儿也好时间没回来了。”冯五爷其实觉得方家要求有多此一举,谁家不是父母之命,爹娘看着好,便订了亲?但因是方家提的,便在心里给了面,觉得儿和方家姑娘这事特殊,见一见也好。

没想到方家提这样的要求。

一是想儿,一是有前面儿“事业未成何以家为”的影在,便觉得也是这样稳妥些。

“娶妻娶贤,”五爷拽句文词,又加了句,“模样能当饭吃?”

冯璋接到书信,惆怅心酸遗憾各滋味涌上心,实在是因为他刚刚失恋不久。

却说去年端午,因校舍维修等原因,放了七天的大假,冯璋本想回家乡看望父母。自从考军官学校,还没回过家乡呢。

孙书镛在同学中从不提家世,一是因着军校中藏龙卧虎,有背景的大有人在,自己的家世真摆来未必够瞧;一是也存着靠自己能力的一傲气。冯璋也只是通过其日常言行推测孙家家境富裕且有政治背景。

五爷也尴尬地笑一,咳嗽一声,接着说:“大脚也没事,听说现在外面都不兴裹脚了,二哥说县上就有姑娘不裹脚了。”

把语气来,解释说:“听说这方家姑娘模样不算挑,又是大脚,也就是认字。”

找个什么样的姑娘,冯璋心里也没底。梦中的姑娘面目好而模糊,穿旗袍跟鞋或短袄黑裙,姿窈窕,有银铃一样的笑声……

初离家乡时,冯璋还年少,且境况艰辛,还想不到男女之事。后来年纪渐,城市之风气也越发开放,看着这些登漂亮的城市姑娘,再对比印象中的家乡女孩,且不说言谈举止,单是外表,简直就是糕和面馒的差别!

见妻皱着眉,五爷也和了语气:“你放心,咱们自己的儿咱自己知,是个懂事的,又念那么多年书,不会像泥,娶媳妇就想娶个俊俏的。念书人,两得能说得上话,他们看重这个。”即便是多年的夫妻,说到后面冯五爷也有些讪讪的。


【1】【2】【3】【4】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