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1. 首页
  2. 精品其他
  3. 大明·徐后传
  4. 大明徐后传_分节阅读_280

大明徐后传_分节阅读_280(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可是大明年轻一辈的将领,谁是骁勇善战燕王的对手?

建文帝有些不痛快:徐辉祖确实很厉害,可是他是燕王的小舅,要避嫌的。

誓师大会上,魏国公府的二爷徐增寿死赖脸跑到建文帝面前遂自荐,“皇上!微臣也要去!”

☆、第285章 骨相残

建文二年,四月。

建文帝震怒,旨夺了耿炳文的元帅之职,将其老将押回京城候审,并屯兵五十万,再次征讨燕王。

建文帝觉得李景隆或许能力不够,但是经百战的徐辉祖可以在一旁谋划策,帮衬一二。

而徐辉祖的忠心有待考验,所以必须由忠心耿耿的表哥李景隆监视、掣肘。两位大将互相弥补了对方的短联合,真是太完了!

辽王朱植说:“第二个就是曹国公李景隆。”

建文帝说:“准奏。”

尚书齐泰连连反对:“不行!李景隆空有和李文忠相似,只会纸上谈兵,恐怕无力统帅五十万征讨军。而徐辉祖虽然有实战经验,战功卓绝,但是他毕竟是燕王的小舅,燕王装病时,徐辉祖还上书请求放三个外甥回北平。微臣觉得徐辉祖的中心尚要考量一二,不可轻易重用。”

真定之战,耿炳文败退,三十万大军居然不敌十万靖难军!满朝皆惊!

案四大案,朝廷几乎所有在战场上幸存的武将都被卷去了,赐死的赐死,砍的砍

逃当京城的谷王朱橞和辽王朱植纷纷言说:“我以前和四哥宴饮时,经常听他评将领,说大明年轻一代的将领,他只瞧得起两个人。”

真定之战血淋淋的事实已经证明这届老将们不行——那就选择年轻一辈的将领吧!

建文帝急病投医,忙问:“谁?”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一章继续阅读!)

李景隆,朱元璋的亲外甥孙、大明开国大将李文忠的独。论起辈分和亲戚关系,李景隆还是建文帝的表哥。

“微臣此次去北平,是为了劝降的,大家都是一家人,能不打就不打呗。况且微臣在北平十六年,了解当地的地形和风俗,可以为李景隆和大哥带路啊!”

先帝爷朱元璋自以为除掉了权杖上所有的荆棘,将大明江山给了藩王们守护,放心的将权杖给了皇孙朱允炆,保证天都在朱家人手中。可是朱允炆登基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磨刀霍霍向皇叔,率先撕毁了在皇爷爷临终前的承诺。

打人不打脸,齐泰气得脚,他虽然贵为兵尚书,但他是科举的文臣,洪武十八年的士,从此朝堂当官,兵书读了很多,但若实战打仗,齐泰自己也打怵啊!

齐泰大声呵斥:“你故意放走了朱炽三兄妹,酿成大祸!若不是看在你爹中山王徐达的威名、还有你大哥魏国公的面上,早就将你大狱放了!你还有脸要求征?”

徐增寿大声喊冤:“皇上,微臣比窦娥还冤啊!微臣当时真的以为燕王快要死了,所以才放三个外甥回去的!微臣若知燕王要谋反,早就留外甥在京城了,别和他们的爹瞎搅合,燕王才不足十万军队,咱们是百万雄师,他必败无疑,还要拖累微臣的妹妹和六个外甥。”

选谁呢?

建文帝见徐增寿是个纨绔弟,四十年如一日的不正经,即使加了北伐军,也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如果真的能劝降燕王,也是好的。

为了保证师大捷,朱允炆只得选择了唯一幸存、六十五岁龄的老将耿炳文。

谷王和辽王的建议被驳斥,有些不了台,他们毕竟是亲王,建文帝要叫一声皇叔的,于是冷讽:“既然我们建议的两位大将都不行——你行你上啊!”

来建文帝又遇到了同样难题:选谁当主帅?

谷王朱橞说:“第一个就是他的小舅、魏国公徐辉祖。”

耿炳文率领三十万征讨军北上,在真定和燕王朱棣的靖难军短兵相接。

建文帝见齐泰一不能打仗,二也举荐不更好的大将,思忖片刻,说:“朕封曹国公李景隆为主帅,魏国公徐辉祖为副帅,一起率领五十万征讨军,北上讨伐燕王叛军!”


【1】【2】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