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1. 首页
  2. 精品其他
  3. 娱乐圈探花[古穿今]
  4. 第7节

第7节(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少师……位列三师,二十一岁仕,待了三十余年的官场,位全而退。陶清风心想,果然如此,燕澹生比他预料的,更有息啊。这算是文人梦想的人臣峰吧。

陶清风还真想找来看一看。于是他把《大楚史》和《大兴史》放在座位上,又去书架那边了。

和《大兴史》编纂者刘汶同时期的著名诗人张小梨,写了很多崇安年间的诗,诗中向陶清风描绘了那一段繁华盛世的光景。读着读着,他又眶微红了。

陶清风读得津津有味,尤其是崇安一朝的诗作,琳琅满目,就发生在他死后十几年间。

四十年可书的东西太多,陶清风一一看去,心中愈发到安,能看大楚朝野逐渐从黑暗血的日中走,百废俱兴,最后有了一段繁荣的治世。《大兴史》的编纂者刘汶,就是生于那一段繁华盛世中。

少师传世的文墨,那应该如绮罗珠玉,琳琅满目。别说《全楚诗选》收录的诗了,燕澹生的文论辞赋集,搞不好都有数十卷。

安活来。

至于陶清风私底写的诗……连同南山桂的文稿,都埋在了老家。自己孑然一,没谁知那个地,应该早已腐烂成灰。

而且这首诗还没有注释,连“西园”都有注释,“陶馆”居然没有注释?后世的人对这个典故很了解吗?

陶清风带着疑问翻去,不多时又找到好几篇,什么“陶馆文教日光辉”“苦用贞心传弟,低公卿向陶馆”“文教中兴陶馆在,不劳簪缨舞明。”※

而且,全都没有注释。

只是,燕澹生,燕澹……他为什么改名字?年龄对得上,又官至此位,应该不是同名同姓。

有一首写读书的《劝学》,“劝汝立须志苦,山中丹桂自扶疏。西园翰墨诵国政,东陶馆闻天悟。※”陶清风心想:前两句的意思倒是浅近,嘱咐学童们要立志读书,正巧他们读书的地方也植得有桂。西园翰墨是指的皇城务省工作的地,在西园给帝王写诏书,所以在佑光年间,就以“西园翰墨”来指代位的文官们商讨国事,放在诗句里成为鼓励学童们学的榜样。

当然,更没有陶清风自己的。自己在公共场合,写的就那几首御前应制诗,本就没多少价值,哪怕在《全楚诗》里有,也不会被编《全楚诗选》。《全楚诗选》是后世人选编,并不会据作者的官职低,仅通过传唱度和诗句质量来决定,更纯粹一些。

这首诗成于崇安年间,离陶清风逝去的时间,也就十几年。以自己的知识系漏,只可能是这十几年间新的典故了。

可是最后一句的“东陶馆”是什么?为什么要在“东陶馆”闻天悟?西园翰墨是用典,那东陶馆也应该是用典,可是陶清风本不知这段典故。

史书记载:崇安皇帝在位的第三十年,太少师燕澹,病逝于京师景园,时年五十二岁。

陶清风知等座位的人很多,不敢久逛,找不到也只好回去,重新坐,发现桌上只有《大楚史》,那本《大兴史》被对座那位兄弟拿起来看了。自己的位置上放着对方刚才看的《全楚诗选》。

为了印证这直觉一般的想法,陶清风又翻开了桌上的《大楚史》,翻到崇安皇帝在位的四十年间。

“陶

陶清风虽然看不懂那些英文和理科工书,但是从华国历史图书的放置来看,放的都是一些通识书籍,不一定收录有私人书集,而且燕澹生既然能改名字,搞不好他的集也是取了个新名号写的。所以陶清风逛了一圈没找到燕澹生的集也不奇怪。他转而想找一本对座那位看的《全楚诗选》,逛了一圈,却发现诗选那里书架空了,《全楚诗选》都被借阅去了。

陶清风会心一笑。对方想换书看?自己运气真好。

本章尚未读完,请一页继续阅读---->>>

一首叫《斗边坊》的“中月满须行乐,莫使金樽对寂籁。更闻夜歌琼葩,宝瑟更为一谁来。※”令陶清风不由得慨:在他印象里,斗边坊是京师最穷最脏最的地方,遍布民,房屋破落。竟然在崇安年间,变成了鼓瑟笙的繁华地带,真是想不到。

也果然有燕澹生的痕迹。

陶清读着,却发现有些诗的意思不太能理解。

《全楚诗选》有两百首诗,大分是佑光和崇安年间的诗人所作。佑光年间之前的诗,陶清风也大都有所耳闻,但崇安年间的诗,就没几个是认得的人写的了。也没看到署名燕澹写的诗。


【1】【2】【3】【4】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