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1. 首页
  2. 穿越历史
  3.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4. 第1751章 明日之谋(二)

第1751章 明日之谋(二)(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而此时蒙古落众多、用不足”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此前的统治者们为了和明廷开展互市,大多有两条路:一是称臣纳贡,主动接受明朝节制,只保持政治上的独立;另一条便是直接靠抢,关劫掠。然而,野蛮的劫掠大多时候牧民是烈反对的,问题被抛到阿勒坦汗这里,他选择了前者。

不夸张地说,阿勒坦汗铆足了劲。为了互市言辞恳切,一会儿讲利益,一会儿谈,一会儿脆带着礼、信函前来扣边,还单方面宣布停止军事行动,甚至面对明廷杀害使者等法,也保持克制。

此时明朝的边政便已衰坏。沿边军民终年辛苦劳作生产,却受到边疆酷吏层层的剥削,以至于“虽有屯田,而粒不得;虽有月粮,而升斗不得其家”,很快,哭声遍于城市,日过不去了。没了活路,逃亡、散甚至起义,就成了百姓的选择。

生活之资,明白了仁义廉耻,才不会因为饥寒而南侵扰中原,却是成为我朝顺民!”邓光荐见皇帝话中不离讨伐,不住的皱眉。他虽明白征服天皆是武力为先,但治民却要施以仁孝,忍不住煞风景的谏议

基本算是磨破了嘴碎了心。然而,缘由,明世宗还是没能松,早期阿勒坦汗的恳求基本落了空。无奈之,在和明廷撕破脸前,阿勒坦汗想起了另外的法。他看中了丰州之地作为自我发展之地。

实力劲的阿勒坦汗便率驻此地。次年,俺答便向明朝请求通贡使臣,请求支援一些农,还专门给军队了明令,老老实实杜绝抢掠,自己想办法地,发展经济。事实上,不用阿勒坦汗请,多的是大明百姓想要来。

对于前来投奔的汉人,阿勒坦汗把待遇给得足足的。但凡此地的汉人,一般都能获得平民的份和羊等财,对其间的能人加以重用。而这些“慕名而来”的明朝民,大分都是农民或手工业者,随同他们而来的先生产技术、科学知识、建筑、医学知识等。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一章继续阅读!)

“先生之言,朕谨记在心!”赵昺连声答应。他看众臣对自己的提议基本上首肯,心中暗松了气,自己虽为皇帝,可也需要属合,否则他们工不力,同样难以成事。

丰州川又名丰州滩,西灏黄河,南自山西与蒙古界的沙岭儿,北至大青山,方圆约七百里,此地势相对低平,气候适宜,土壤沃,极其适合耕。一次偶然的机会,俺答及其夫人在丰州川偶然见到汉人筑城、农耕治窑,心大喜——不能互市,还不能把擅劳作的大明百姓请来,不能咱们自己搞搞耕作吗?

正因此,怎么和明廷开展稳定而正式的互市,成了蒙古各封建主颇为疼和挂心的一件大事。这时,一位关键人登场——阿勒坦汗,便是历史上所称的俺答汗。十六世纪初,他承继父业成了土默特万的首领。登位之后,势力迅速扩张,仅用了十多年,就成了右翼蒙古的最统治者。

不过此后很一段时间陆续开展的明蒙互市并不稳定。说白了,大明更多将此作为羁縻蒙古的一方法,通常会附上一些条件,或者随时说换人就换人。然而,对蒙古而言,游牧经济极其脆弱,本土的手工业和农业更是欠发达,很多生活必需品都得靠和中原换获得,相较来看,互市不亚于一条生存命脉。

不久后,千倾良田葱葱翠翠,蒙古牧民也学起了耕、饲养技术,原本岌岌可危的经济焕然一新。由于“草地自在好过”,来此的人愈来愈多,丰州川聚集了五万多汉人,建造了许多农耕村庄,成了当地开发生产的主力军。

原先的汉人也在和蒙古牧民的往来中,渐渐“消散”,了蒙古族,此时的丰州也凭借着大量的货,成了蒙古的手工业和商业中心,阿勒坦汗也成为草原的霸主。大明对其已经无可奈何,迫于战火压力不得不同意与其妥协……

而他想在大战之后仍要参与外事务是有原因的,也是取了历史上明朝为边事所累的前车之鉴。故事还得从大明与蒙古的“互市”说起。所谓互市,便是明蒙之间在某些地区的自由贸易。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成祖时期朱棣为笼络蒙古兀良哈达的经商贸易。


【1】【2】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