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1. 首页
  2. 穿越历史
  3. 东汉末年枭雄志
  4. 一千四百五十七 魏帝国十分需要的宝贵财富

一千四百五十七 魏帝国十分需要的宝贵财富(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个脑袋转的不够快的人,是很难搞懂经济学原理的。

帝国官员和百姓不仅仅要熟悉农业危机,更要熟悉商业危机,从而展开研究、学习,诞生中国本土得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

产作的引和生产力的提升以及人的爆炸式增本该让中国积累起足够面向大海的原始资本,耕细作的怪圈,纳欧洲技术,奋起直追,开始大航海时代。

除了少数有名气的如仲之类的商业天才提过一些经济问题的研究之外,大分时期,中国人更愿意研究农业,而不是商业。

虽然起来不能说总是成功,也会造成农民起义之类的事,但是总归能公式,研究农业的书籍一接着一不穷。

一个让官员和民众、让魏帝国上上的人们普遍受一次除了农业危机之外的其他危机的机会。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一章继续阅读!)

“可是问题依旧存在。”

所以先人脆选择了舒适的一刀切——重农抑商。

只要发展商业,发展经济,就一定会遇到各各样的经济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应该如同农业问题一样得到研究和解答,让后世能够学习前人的经验。

诸葛亮条件反般的,随后又有些疑惑,不知郭鹏让他记住这样的事是为了什么。

初次应对经济萧条冲击的魏帝国的官员们还显得颇为稚

“问题当然存在,不可能存在只有好没有坏的事,这件事的坏就在于过于依靠域外之,需要靠他们来购买我们的商品,一旦他们本了问题,我们也就要问题。”

他们为了尽快获取统治权、稳固统治地位,在大力镇压江南地主士绅反抗的同时,也与更多的地主士绅达成妥协。

不仅要受,要面对,还要记录来,传于后世,让后世人知魏帝国是怎么应对这一次极为特殊的经济危机的。

与之相对的,研究商业的古代经济学书籍则极为稀少。

郭鹏看着诸葛亮。

相比之,前人留丰富经验的农业就好搞多了,应对农业危机也是中国官僚们的老本行。

蛇吞象的建国方式让他们的统治始终战战兢兢如临大敌,张无比,除了雍正皇帝以外,几乎没有敢于任何革新的皇帝。

帝国不仅仅有农业危机,也会有商业危机。

这当然是现实的迫,生产力的限制所限,商业的发展不能毫无限制,但是这是很难把握的事,限制与不限制之间如何找平衡是很为难的。

这使得中国人失去了跟上西方脚步避免沉沦的宝贵窗期。

“臣记得。”

他们普遍不擅应对小农危机之外的经济危机,对于纯粹商品经济方面的危机,他们很不适应。

期生产力的限制和土地兼并问题使得重农抑商逐渐教条化,这使得中国人没能及时打开视野,跟上第一波全球化的大浪

诸葛亮微微,越想越觉得就是如此。

明末清初,中国人打败了第一拨西方民者,把他们驱赶走,却未能真正的注意到来自海上的威胁并且敞开怀去直接面对。

所以孔明,因地制宜才是魏国这样的大国最适合的发展方式,中原适合地产粮,那就地产粮,西域和雍凉适合经商,那就去经商,彼此之间可以分工合作。”

对于这件事,郭鹏其实是到些许无奈的。

国,东西差异南北差异大到令人咂,不能一概而论。

他本就会牢牢的记住这件事,不会忘记。

随后,郭鹏让诸葛亮把玠在雍州、吕虔在凉州所需要的事都跟着一遍,限制民间商业的发展,严格控制规模,回笼资金,然后等待中央的支援。

这是魏帝国十分需要的宝贵财富。

当然这也不能怪他们,经济是个很复杂的东西,需要非常广泛的报网和速的讯息传递才能搞起来,而且概念较为象,不是那么容易搞清楚。

郭鹏摇了摇:“这是不可避免的,也将期存在,是发展商业不可回避的危险,没有应对这问题的措施,就别想着能稳妥的发展商业,孔明,你要记住。”

可取代明政府拥有统治权的满清政府却没有改变明政府僵化的统治手段,受限于本的局限和僵化的儒家思想而不能也不愿去

魏帝国无法突破生产力的限制,但是郭鹏觉得这是一个机会。

最后成就了小农经济的巅峰——耕细作,把地研究儿,研究到了极致。


【1】【2】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