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1. 首页
  2. 穿越历史
  3. 东汉末年枭雄志
  4. 一千四百七十四 司马氏算是在魏帝国站稳了脚跟

一千四百七十四 司马氏算是在魏帝国站稳了脚跟(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想起这个,他就想起了他的朋友诸葛亮。

他们都是黎庶,差距不到他们,而且也不是科举考试的既得利益者,更像是一群过度产

他略微思考了一,决定另辟蹊径,不从这件事的逻辑去解释这件事

“原来如此,那些人居然嚣张到了这个地步……也是,科举尚未举办之时,这些士人的确是占据了全级官职,本没有我们这些寒微的人的位置。

任永立刻理解了司朗当时的“境”,对他表同

的确,这也是客观现实,察举被终结,五经十四家法和征辟制度也成为历史,现在姑且还遗留有一些察举制度之的官员们,但是未来,必然是属于科举官员们的。

他也是察举,并未走科举之路,他也是个察举的旧官员,没有拿到新时代的场券。

这是他作为一个既得利益者必须要的事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一章继续阅读!)

懿觉得稍微有尴尬。

懿不知

既不属于察举团,也不属于科举团

这家伙运气实在太好,当时参加了一个什么论才大典,明明和科举考试不是一回事儿,结果却莫名其妙的被认定为和科举考试是一个属

他们说新旧替也的确就是现实。

察举团嫌弃他们低微,科举团嫌弃他们没有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没文化没知识。

任永满满的都是叹。

但是明人都看得来,察举官僚们虽然地位很,掌握大权,但是时日无多。

而且这群非科举的官员里不仅仅是察举时代的既得利益者们,还有察举时代那些被压制的不过气的乡村基层小官小吏和县中小吏。

就算不现任何政治事件,数十年之后,最后一个察举官员死掉之后,也就不会再有察举官员的存在了。

但是偏偏这群人,就是当初魏帝国中央政府的中,就是当初在洛中被郭鹏调接替士人们两千余黎庶官员。

比如欣赏他之类的……

懿轻车熟路的把锅甩给了一群死人。

到底是郭鹏没有察觉到这个问题,还是察觉到了,但是于某考量没有对司手?

于是诸葛亮的状元份被承认,成为史上第一个科举的状元,当时大

死人永远都不会开说话,也不会对泼在上的脏任何反应。

结果却被作为老人的察举官僚和作为新人的科举官僚一起嫌弃。

官员群份认知差别,实际上也带来了中央政府里的派系争斗。

作为旧时代代表的太上皇郭鹏已经退位,象征着旧时代即将过去了,新皇帝郭瑾接受的是学校教育,在科举官僚们看来也是新时代的象征。

而他们自己则是拥有无限未来和可能的新官员。

在科举制度繁盛的如今,非科举的官员被科举的官员们称为旧官员,寓意为不符合历史需要的被淘汰者。

作为过渡和妥协的产,察举时代的黎庶官员们其实也后继无人了。

他们成到如今,基本上是魏帝国中央政府里的中,在地方政府里也往往担任办事吏员的份。

所以这些人地位权力大,但是后继无人,终将成为一段历史。

寒微之人,别说官了,读书识字都不可能,一辈在地里刨吃,暗无天日,何等凄惨!现在想想都觉得心中凄凉!

结果比他还要早仕的诸葛亮成了科举官员们的领羊,上被自动打上了科举先驱的印记,以一个旧官员的份拿到了新官员份的场券,要不要那么好运?

“当时,荀彧等人虽然被诛杀,但是颍川豪门的势力还在,我兄没有为荀彧等人的叛逆之举殉葬,颍川的士人表面不敢和太上皇作对,但是暗地里十分不满,于是暗中对我兄手,导致我兄回家赋闲。”

但是这现实往往让非科举的官员很不兴,觉得自己被人为的蔑视了。

于是,司氏算是在魏帝国站稳了脚跟,没有随着汉帝国一起被扫历史的垃圾堆。

这去哪里说理去?

但他知,自己必须要为郭鹏的行为打圆场。

而且,别说过去了,就是现在,现在科举推行数年之久,选官员数千,级官员之中不也还都是那些靠着察举上位的?可见他们的势力之厚,若不是太上皇雄才大略扫清这些余孽,还不知现在是个什么样。”


【1】【2】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