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赣、浙四省军务大权。这样,原本不属于他节制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巡抚以及各省布政使、察使均成了他的
属。在清朝,这可是前所未有的大事。
照清朝制度,总督对文职
府以
、武职副将以
官员有奏请升调免黜的权力,正是在这样的便宜之
,大批湘军将领倚靠曾国藩
政权机构,得任地方实职,由此掌握了一方的军事、财政大权。即便到后来曾国藩主动裁撤湘军、湘军为淮军所取代时,湘军一系羽翼已成,不但军事力量雄厚,“七八省政权,皆在掌握”,且五脏俱全,成
为完全有实力分权割据的力量。尤其是曾国藩所
辖的两江富甲全国,形成了“重地方、轻中央”的政治格局。在这样的局面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廷惶惶不可终日,视曾国藩为
中钉、
中刺,也就不足为奇了。
新贻升任浙江巡抚,已经是清廷要将曾国藩调离两江的前兆。
新贻任浙江巡抚期间,讲究政通人和,积极兴修
利,修筑海塘,并奏请豁减杭嘉湖等七府浮收钱和漕米,减轻百姓负担,复兴各府书院等,在当地很有名望,颇受百姓
。正因为
新贻政绩突
,次年左宗棠西征之时,便由他接任了闽浙总督。升迁速度之快,令人大跌
镜。
此时的新贻,尽
实力上远远不及,但在声势上已经如同前任左宗棠一般,隐隐然有与两江总督曾国藩相抗之意。不久,东、西捻军先后平定,清廷
松了一
气,急不可待地开始考虑督抚的调动问题,其实最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让令朝廷寝
难安的两江总督曾国藩离开两江。经过一番商讨后,由恭亲王奕?
面,力荐
新贻接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理由是:“
新贻
明
,
守亦好。他在安徽服官多年,对两江地方最熟悉。剿捻的大功告成,淮军裁遣回籍,非得要
新贻这样的人,才能把那些骄兵悍将妥为安置。”原两江总督曾国藩则调任直隶总督。
当时的八大总督中,以直隶总督地位最尊,其次是两江总督。但论实权,两江总督却要排在第一。而直隶总督虽位列各地总督之首,但地近京畿,上有朝廷,有顺天府尹,位尊而权轻。加上同时兼任北洋大臣,须常驻天津办理洋务,并不是一桩轻松的好差事。
新贻升官速度快得匪夷所思,在不到两年的时间
就由二品官升到了疆臣中最有实力的两江总督,实在令人吃惊。当时他才四十七岁,是最年轻的总督。这其中,固然有
新贻自己个人才
的因素,但可遇不可求的机遇远比才华更为重要。当时,太平天国已经平定,曾国藩兄弟名盖天
,但
言也与功名一样多。多年以来,中外纷传曾国藩有谋取帝位的野心。清朝因曾国藩军功封其为一等侯时,曾国藩幼女曾纪芬说,曾家人听到后都说:“侯爵太细。”意思是嫌侯爵的官职太小,不满之
溢于言表。曾国藩势大如猛虎,让这样一个人在江南坐大,真是让慈禧太后坐卧不宁,因此考虑将曾国藩调离江宁成为必然的选择。只是由
新贻来接任两江总督,不仅天
人惊讶,整个湘军系统的人惊讶,曾国藩惊讶,就连
新贻自己也相当惊讶。朝野对此议论颇多,舆论普遍认为
新贻资历尚浅,德不
望不重,让他接替曾国藩的两江总督,太过破格。
在曾国藩接到调任直隶总督的谕旨前,新贻早已知
自己即将接任两江总督。他的心
,应该是且喜且忧:喜的是他现在是大清朝最让人
红的大红人,以朝廷心腹的
份当上了两江总督,受圣眷之隆,一时无二;忧的是两江素来是湘军的地盘,他们在那里经营了多年,岂能轻易让给他这个外人?
同治七年(1868)五月十六日,时任闽浙总督的新贻从杭州坐
船到达天津,次日到达北京。应该是这个时候,他已经知
慈禧太后的心意。五月二十六日,
新贻被召
中,很久才
来,
来时大汗淋漓,神态极为反常。这之后,他突然请了二十天假,回到山东菏泽老家探亲扫墓。离家时,
新贻突然将二位兄
和儿
召到
边,秘密嘱咐说:“我此去吉凶难料,万一有什么不测,千万不要到京告状。一定要忍气吞声,方能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