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苦学”一事,而是即将离任两江总督。
之后两日,曾国藩先后与丁汝昌(字禹廷,亦作雨亭,号次章,安徽庐江人。先参加太平军,后投降加湘军、淮军,由战功升任总兵,加提督衔,赐协勇
图鲁勇号)、吴廷栋(字彦甫,号竹如,安徽霍山人。清
光五年
贡,任职刑
,累官至刑
侍郎。曾国藩挚友)、魁时若、李小湖、钱
密、黎莼斋、惠甫、何廉昉、莫
偲秘密久谈,并再次在日记中提到“倦甚,不能复治事”。
自咸丰二年(1852)离开北京后,曾国藩已经有十六年未能目睹天颜。这次调任直隶总督,他必然要京陛见,而是福是祸,着实难以预料。尽
他刻意在日记中掩盖心
,尽量在文字中不
痕迹,但还是表现
了忐忑不安、心力
瘁的烦躁,显然对朝廷调他任直隶总督无法自安。
据说最初慈禧太后属意两江总督的人选并非新贻,而是时任湖广总督的李鸿章。李鸿章为淮军首领,曾国藩为湘军首领,在朝廷看来,以淮制湘,未必不是一招好棋。分而治之,历来是慈禧太后所擅
的权术。
然而,李鸿章的淮军与曾国藩的湘军虽然一直暗中相互竞争较劲,但二人的关系却是错综复杂且藕断丝连。李鸿章有三个原因,必须要推掉两江总督的任命。
一是他自曾国藩门
,素来对曾国藩有
激知遇之恩之心。当初曾国荃久攻天京不
,清廷多次命李鸿章率领淮军前去会攻。李鸿章却知
湘军历来私心极重,既要占破城首功,又要独吞城
财富,他不愿意为了
前的小利益去破坏已经存在的某
秩序和关系,因此找各
借
拒命不前,有意不与曾国荃争功。此
关节,曾国藩心知肚明,也十分
激,在给曾国荃的信中特意提到李鸿章此举是“
知弟军之千辛万苦,不
分此垂成之功”;
二是李鸿章非常清楚朝廷调曾国藩离开两江是想有意压制湘军,但他自己一旦坐上了两江总督的位,难保不会步曾国藩后尘成为朝廷
一个猜忌的目标。换句话说,清廷从来就没有真正信任过汉人大臣;
三则是李鸿章知湘军底细,他知
湘军散兵游勇在两江多有不法之事,一旦赴任,淮军必将与湘军起冲突。朝廷对湘军一向不满,万一
理不好还要把他自己的淮军也搭
去。因此,他不愿意去碰这个钉
。这是李鸿章的一
私心,正因为他一直对他的淮军势力保护得很好,在曾国藩死后的二十多年中,他在清朝廷中始终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