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1. 首页
  2. 精品其他
  3. 剑来(1-7册)出版精校版
  4. 第7章 拳谱

第7章 拳谱(9/10)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师印,加上兵家的一座小剑冢,当然还有儒家的山岳玉牌。四位圣人最早留的四件压胜之,不说他们儒家自己如何钩心斗角,只说我们三方,这次各自取回,虽然名正言顺,但是如果真的跟齐先生一声招呼也不打,是不是不太合适?”

僧人一言不发。

年轻人忧心:“是有不近人,但是上的旨意难违,师你还是不要画蛇添足了。”

那位兵家之人讥笑:“我不是来跟谁近乎的。”

小镇那边,陈平安回到刘羡家所在的巷,结果看到齐先生就站在门

陈平安快步跑去,不等他发问,齐静给他两方私印,微笑:“陈平安,不是白送给你的,是我有事相求,以后如果山崖书院有难,希望你力所能及地帮上一帮。当然,你也不用刻意打听书院的消息。”

陈平安只说了一个字:“好!”

齐静,语重心:“切记之前跟你说过的‘君不救’,那是我的肺腑之言,并非在试探人心。”

陈平安咧嘴笑了笑:“先生,这个不敢保证。”

齐静言又止,最后还是没有说什么,便要离去。

他原本想说,以后若是山崖书院真有大困局,陈平安你心生悔意,也无须愧疚,只当是没看见没听说便是,不用刻意为之。但是齐静不知为何,,偏偏心存一丝侥幸,连他自己也百思不得其解。

思来想去,这位山崖书院的前任山主,只得一个答案。竟然是因为前少年,姓陈名平安。他好像跟谁都不太一样。

你托付他一事,千难万难,哪怕明知他到最后,拼尽全力也不到,可是你却能实实在在笃定一件事,他只要答应了,就一定会去,十分力气不到,也愿意咬牙使十二分力气。这就是一件让人到心安的事。这本是齐静苦求多年而不得的事。这位主动要求贬谪至此的读书人,原先只觉得天地是异乡。

在齐静正要转的时候,还背着箩筐的陈平安,连忙极为吃力地作揖行礼。巷之中,儒家圣人一板一地还了陈平安一礼。

夜幕沉,督造官衙署,宋镜一人独自返回,少年宋集薪已经去往狗窝一般的泥瓶巷,对此男人没有求。为统兵多年的沙场大将,在尸山血海里,尚且能够鼾声大作,所以那个被放养的侄,这些年日过得虽没那么符合天潢贵胄的份,但宋镜没觉得这就是亏欠。能活着返回大骊京城,就不错了。

衙署的年迈事,一直等候在门,手里提着灯笼。

镜率先跨过只开了一扇侧门的门槛,大步向前,说:“不用带路。”

年迈事默然,放缓脚步,然后悄然离去。

福禄街上的这栋衙署,建造得并不豪奢,占地远远不如卢、李两姓的宅。前任那位货真价实的窑务督造官,生活得清苦,小镇大们也没觉得如何不妥。

但是宋镜不一样,当今大骊皇帝的同母弟弟,还立过开疆拓土的不世之功,更是东宝瓶洲名列前茅的武宗师。他的到来,就像过江龙闯了一个小湖,地蛇们哪怕谈不上如何畏惧,面对宋镜这人,也都会拿该有的恭谨姿态。

镜经过一座小院的时候,看到有人还在房挑灯夜读,坐姿端正,独之时,仍是一丝不苟,不愧是一位正人君

镜大袖飘摇,快步走过,嘴角泛起讥讽笑意。

昔年有少年求学于观湖书院,书法通神,名动朝野,被南魏国主召,于侧殿撰写诏书,正值隆冬大雪,笔冻不能书,帝敕令嫔十余人侍于左右侧,为其呵笔。此事迅速风靡东宝瓶洲,传为谈。只是无人思,皇城禁何等森严,这,皇帝不说,宦官不说,嫔妃不说,老百姓是如何知的?

走在幽小径上,宋镜蓦然朗大笑。

穿一素洁衣衫的宋集薪回到泥瓶巷,见院门未锁,推开屋门后,看到婢女稚圭坐在正堂的一张椅上,半眯着,歪着脑袋打瞌睡,当脑袋倾斜到了一个幅度后,就立即坐正,然后继续歪斜。看来稚圭是真的累了。宋集薪弯腰,轻轻晃了晃她的肩膀,柔声:“稚圭稚圭,醒醒,赶回自己屋睡觉去,小心冻着。”

惺忪的稚圭睛,迷糊:“公,怎么这么晚才回来啊?”

宋集薪笑:“去了趟廊桥那边,路程有远,所以晚了些。”

稚圭看到宋集薪的这陌生礼服,惊讶:“咦?公怎么换了一衣服?”

宋集薪不愿在这个话题上多聊:“不提这个。那本地方县志借给你后,读书识字怎么样了,要不要我教你?”

稚圭摇:“不用。”

宋集薪回到自己屋,漆黑一片,脱掉外袍,踢掉靴,摸到床上,呢喃:“王朱,王朱,原来如此。”

稚圭回到自己屋,熄灯睡觉,整个人缩在被窝里,发一阵阵轻微的动静,像是在偷吃东西,嘴里嚼着些什么。最后她竟然还打了一个饱嗝。

【1】【2】【3】【4】【5】【6】【7】【8】【9】【10】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