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讨刘毅,以诸葛
民监留府,总摄后事,留穆之以辅之,加建威将军,置佐吏,
给资力。西伐司
休之,以中弟
怜知留任,事无大小,一决穆之。十二年北伐,留世
为中军将军,监大尉留府,转穆之左仆
,领监军、中军二府军司将尹。盖恃为留守之
城矣。穆之以十三年十一月卒,以司
徐羡之代
留任。于时朝廷大事,当决穆之者,并悉北谘;穆之前军府文武二万人,以三千
羡之建威府,余悉
世
中军府;其倚任,远非穆之之比矣。(穆之之殁,
祖表天
曰:“岂惟谠言嘉谋,溢于民听。若乃忠规远画,潜虑密谋,造膝诡辞,莫见其际。功隐于视听,事隔于皇朝,不可胜记。”此与魏武帝之惜荀文若正同。一代革易之际,必以武人位于大君,此不过藉其犷悍之气,以肃清寇盗,驾驭武夫,至于改弦更张,所以扫除秽浊,而开百年郅治之基者,必藉有文学之士以为之辅。此其功,与武人正未易轩轾,特不如武人之赫赫在人耳目耳。然当革易之际,能为大君而开一代之治者,亦必非犷悍寡虑之
,不过武功文治,各有专
,不得不藉文人以为之辅。既相须之孔殷,自相得而益彰,其能相与有成,亦断非徒为一
之计也。《宋书·王弘传》言:弘从北征,前锋已平洛
,而未遣九锡,弘衔使还京师,讽旨朝廷。时刘穆之掌留任,而旨从北来,穆之愧惧,发病,遂卒。此真以小人之腹,度君
之心,与谓荀文若不得其死者无异。《张邵传》言:武帝北伐,邵请见曰:“人生危脆,必当远虑。穆之若邂逅不幸,谁可代之?”可见穆之罹疾已久矣。《南史》言武帝受禅,每叹忆穆之,曰:“穆之不死,当助我理天
。可谓人之云亡,
国殄瘁。”又岂专为一
起见哉!)十二月,裕发
安。以弟二
义真为雍州刺史,留镇,而留腹心将佐以辅之。以王修为
史。义真时年十二耳。十四年,正月,裕至彭城,复以刘遵考为并州刺史,镇蒲阪。遵考,裕族弟也,裕时诸
并弱,宗族惟有遵考,故用焉。赫连
闻裕东归,大悦。问取
安之策于王买德。买德教以置游兵,断青泥、上洛之路,杜潼关、崤、陕,而以大兵
取
安。
善之。以
璝都督前锋诸军事,率骑二万,南伐
安,
昌屯兵潼关;买德南断青泥;而
率大军继发。义真中兵参军沈田
与司
王镇恶拒之北地。(见第二章第二节。)田
素与镇恶不协,矫刘裕令,请镇恶计事,于坐杀之。王修收杀田
。治中从事史传弘之击赫连頊,大破之,夏兵退。义真年少,赐与不节,王修每裁减之,左右并怨,白义真曰:“镇恶
反,故田
杀之,修今杀田
,是又
反也。”义真乃使左右刘包等杀修。修既死,人
离骇,无相统一。于是悉召外军,
于城中,闭门距守。关中郡县,悉降于夏。

据咸
,(见第六章第四节。)
安樵采路绝,不可守矣。十月,刘裕遣朱龄石代义真。敕龄石:“若关右必不可守,可与义真俱归。”诸将竞敛财货,多载
女,方轨徐行。傅弘之谓宜弃车轻行,不从。《晋书·
载记》云:“义真大掠而东,百姓遂逐朱龄石,而迎

于
安,”岂不痛哉?赫连溃率众三万,追击义真。至青泥,为所及。蒯恩断后,被执,死于虏中。(恩时遣
关迎义真者。)
修之、传弘之并没于虏。(修之夏亡没于魏。弘之,

令降,不屈,时天寒,
之,叫骂,见杀。)王敬先戍潼关之曹公垒,朱龄石率余众就之。虏断其
,众渴不能战,城陷。被执至
安,皆见杀。刘裕遣朱超石
劳河、洛,始至蒲阪,直龄石弃
安去,济河就之,亦与龄石并陷虏见杀。刘遵考南还,代以
德祖,(义真中兵参军。)
遣其将叱
侯提率步骑三万攻之,德祖奔洛
。关中遂没。
《宋书·武三王传》曰:
祖闻青泥败,未得义真审问。有前至者,访之,并云:“暗夜奔败,无以知其存亡。”
祖怒甚,刻日北伐。谢晦谏,不从。及得段宏启事,知义真已免,乃止。(宏义真中兵参军,以义真免者。)此浅之乎测丈夫者也。
祖即善怒,岂以一
,轻动
戈?《郑鲜之传》云:佛佛虏陷关中,
祖复
北讨,鲜之上表谏曰:“虏闻殿
亲御大军,必重兵守潼关。若陵威
驱,臣实见其未易;若舆驾顿洛,则不足上劳圣躬。贼不敢乘胜过陕,远慑大威故也。若舆驾造洛而反,凶丑更生揣量之心,必启边戎之患。江南颙颙,忽闻远伐,不测师之
浅,人
恐惧,事又可推。往年西征,刘钟危殆;(伐司
休之时,以刘钟领石
戍事,屯冶亭,有盗数百夜袭之,京师震骇,钟讨平之。冶亭,在建康东。)前年劫盗破广州,人士都尽;三吴心腹之
,诸县屡败,(三吴,见第三章第九节。)皆由劳役所致。又闻
大
,加远师民敝,败散自然之理。殿
在彭城,劫盗破诸县,事非偶尔,皆是无赖凶慝。凡顺而抚之,则百姓思安;违其所愿,必为
矣。”此当时不克再举之实
。《王仲德传》云:
祖
迁都洛
,众议咸以为宜,仲德曰:“非常之事,常人所骇。今暴师日久,士有归心,固当以建业为王基,俟文轨大同,然后议之可也。”帝
纳之。《武三王传》亦言:
祖之发
安,诸将行役既久,咸有归愿,止留偏将,不足镇固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