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1. 首页
  2. 精品其他
  3. 咪咕公版·两晋南北朝史
  4. 第三节 衣服

第三节 衣服(4/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蒺藜悉着屐,然后步俱是也。

《宋书·礼志》云:“汉承秦制,冠有十三,魏、晋以来,不尽施用。”又云:“《傅玄》曰:汉末王公名士,多委王服,以幅巾为雅,是以袁绍、崔钧之徒,虽为将帅,皆着缣巾。”又云:“魏武以天凶荒,赀财乏匮,拟古弁,裁缣帛以为,合乎简易随时之义。以别其贵贱。本施军饰,非为国容也。通以为庆吊服。巾以葛为之,形如而横着之。古尊卑共服也。今国、大学生冠之,服单衣,以为朝服。居士、野人,皆服巾焉。”又云:“徐爰曰:帽名犹冠也,义取于蒙覆其首。其本也。古者有冠无帻,冠有,以缯为之。后世施帻于冠,因裁为帽。自乘舆宴居,至庶人无冠者皆服之。”史臣案:“晋成帝咸和九年,制听尚书八坐丞郎,门三省侍郎,乘车白帢低帻,掖门;又二着乌纱峡;然则土人宴居,皆着帢矣。而江左时野人已着帽,士人亦往往而然,但其员耳。后乃其屋云。”案《吕览·上农》曰:“古者庶人不冠弁。”《仪礼·丧服注》曰:“庶人不冠爵弁,则冠素委貌。”《诗都人士正义》曰:“庶人冠缁布冠或玄冠。”盖惟行礼时或用之,平时则不。《释名》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巾以覆髻则曰帻,《说文》“发有巾曰帻”,《广雅》“帻,巾覆结”是也。《独断》曰:“帻者,古之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或以巾。”《三国·魏志·文帝纪注》引《魏书》,谓杨彪着布单衣弁以见,则虽单衣亦不用巾。《后汉书·蔡义传》:诏事切,不得已解巾之郡。《周书·崔彦穆传》:君肃,解巾为王侍读。《后汉书·逸民传》:韩康遁霸陵山中,博士、公车连征不至。桓帝乃备玄纁之礼,以安车聘之。使者奉诏造康,康不得已,乃许诺。辞安车,自乘柴车,冒晨先使者发。至亭,亭以韩征君当过,方发人、、桥。及见康,柴车幅巾,以为田叟也,使夺其。并居士、野人服巾之证。《后书·郭泰传注》引周迁《舆服杂事》云:“巾,以葛为之,形如。”《玉篇》曰:“,帽也,绢,帻也。”则巾近于帽。《说文》云:“帽,小儿、蛮夷衣也。”《书大传》曰:“古之人,衣上有冒而句领者。”《注》曰:“冒,覆也。”《淮南氾论》曰:“古者有鍪而绻领。”《注》曰:“鍪,着兜鍪帽,言未知制冠也。”盖冠弁等皆后起之饰,帽则诚所以覆者。《宋书·舆服志》曰:“帻者,古贱人不冠者之服也。汉元帝额有壮发,始引帻服之,王莽秃,又加其屋也。”说或附会,然《魏书·辛绍先传》,谓其丁父忧三年,不甘味,不栉沐,发遂落尽,故常着垂裙皂帽,则帽确可以覆发。用无慊乎冠弁,而视冠弁为简易矣。去冠弁而着帽,抑可谓反古复始,变文从质者也。(《释名》:“帻,迹也,齐眉迹然也。”其制齐眉,故可掩额发矣。《北史·萧传》,言其恶见人发白,事之者必方便避之,担舆者冬月必须裹,夏月则加莲叶帽,亦帽可覆发之证。然《隋书·崔传》:大业四年,从驾汾,次河镇,蓝田令王昙,于蓝田山得一玉人,三尺四寸,着大领衣,冠帻,奏之。诏问群臣,莫有识者。答曰:“谨案汉文帝已前,示有冠帻,即是文帝已来所制作也。”然则帻自景帝而有,初不待元帝矣。《通鉴》:齐明帝建武四年,魏主攻宛,宛城东南隅沟上有桥,魏主引兵过之,南大守房伯玉使勇士数人衣斑衣,帽,伏于窦,突击之,魏主人俱惊。注:“虎帽者,帽为虎形。”此与莲叶帽皆随时所制,足见帽之通行,为甚广也。)

【1】【2】【3】【4】【5】【6】【7】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