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皆然。(此弊北朝尤甚。《北齐书·儒林传》:刘昼,河清初举秀才,考策不第,乃恨不学属文,方复缉缀辞藻,敬德,河间郡王将举其孝廉,固辞。乃诣州求举秀才。举秀才例取文士,州将以其纯儒,无意推荐。敬德请试方略。乃策问之。所答五条,皆有文理。乃欣然举选。至京,依秀才策问。惟得中第。乃请试经业。问十条并通。擢授国
助教。盖儒生之于文辞,究非专
也。南朝似尚不至此。然《梁书·文学传》谓何逊举秀才,范云见其策,大相称赏。谓所亲曰:“顷观文人,质则过儒,丽则伤俗,合清浊,中古今,得之何生矣。”则考策者虽非徒重文辞,亦非不重文辞矣。《江淹传论》载姚察之辞曰:“二汉求士,率先经术,近世取人,多由文史。”可以见其所偏矣。)遂寖成考试之法,无复谘访之意矣。惟魏孝文大和七年诏言:“朕每思知百姓之所疾苦,故
问守宰苛
之状于州郡使者、秀孝、计掾。而对文不实,甚乖朕虚求之意。宜案以大辟,明罔上必诛。然
犹未忍。可恕罪听归。申
天
:使知后犯无恕。”所答虽不副所求,而其问之,则实得汉世策问贤良之意。盖以魏起代北,风气究较质朴故也。
言有发于千百年之前,而于千百年后之事若烛照而数计者,葛洪《选举》之篇是也。洪谓秀、孝皆宜如旧试经答策,而“防其所对之”。
“使儒官才士,豫作诸策,禁其留草,殿中封闭,临试之时亟赋之。当答策者,皆会着一
。
选台省之官,亲监察之。又严禁之。其
关
,毕事乃遣”。又设难曰:“能言不必能行,今试经对策虽过,岂必有政事之才乎?”而答之曰:“如其舍旃,则未见余法之贤乎此也。假令不能尽得贤才,要必愈于了不试也。自有学不为禄,味
忘贫,若法
卿、周生烈者,万之一耳。至于宁越、儿宽、黄霸之徒,所以
自笃厉,非天
也,皆由患苦困瘁,
以经术自
耳。使非汉武之世,朱买臣、严助之属,亦未必读书也。今若遐迩一例,明课考试,必多负笈千里,以寻师友;转其礼赂之费,以买记籍者。”故“试经法立,则天
可不立学官而人自勤学”。案后世科举之利,在于官不立学,虽立亦徒有其名,而民自乡学,文教由是覃敷也。其制不足以必得才,而究愈于不试,而其试之则关防不得不严。唐、宋、明、清之事,可以为证。而葛氏发之于千百年之前,亦可谓圣矣。何以克圣?理有必至,势有固然,察之者
,故言之者审也。汉世丞相,四科取士:一曰德行
妙,志节清白,二曰经中博士,三曰文中御史,四曰才任三辅令。一者德,四者才,二者儒学,三者文法之学也。德与才皆不可以言试,故左雄选孝廉之法,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实即四科之二三。黄琼以雄所上专于儒学、文吏,于取士之义,犹有所遗,奏增孝弟及能从政者,则
补之以四科之一四耳。(参看《秦汉史》第十八章第四节。)秀、孝试经,皆即儒学,文法之学,实切于用,而魏、晋以后,选士之制阙焉,故葛氏又
取明律令者试之如试经。当时试孝廉之法,实即后世明经之科,秀才之科,唐以后虽废绝,然南北朝末,人重文辞,唐
士科之所试,实即前此之所以试秀才者也。明法之科,则即汉世丞相取士四科之三,左雄之所以试文吏,而亦即葛氏所
举者。惜其视之大轻,故葛氏所病
法之吏,失理之狱,仍不绝于后世也。(汉时
策之法,亦见《秦汉史》第十八章第四节,此即后世帖经、墨义之法所本,秀才试经,或异乎此,然亦即后世试大义之法也。)
孝廉之举,本重行实,魏、晋而后,仍有此意。《宋书·孝义传》,吴兴大守王韶之发教:谓“孝廉之选,必审其人。虽四科难该,文质寡备,必能孝义迈俗,萃著闻者”。乃察潘综、吴逵为孝廉,并列上州台,陈其行迹,则其事矣:韶之初擢逵补功曹史,逵以门寒,固辞不受,乃举为孝廉。又郭世通,(会稽永兴人。)大守孟察孝廉,其
原平,大守王僧朗察孝廉,皆不就,大守蔡兴宗,又
举原平次息为望孝,与会土
门相敌。(详见第十八章第一节。)则孝廉之选,颇有不拘门第者。故史臣谓“汉世士务治
,忠孝成俗,至于乘轩服冕,非此莫由,晋、宋以来,风衰义缺,刻
厉行,事薄膏腴,孝立闺
,忠被史策,多发沟畎之中,非
衣簪之
”也。然此言实因果倒错。
其实,盖由斯时膏腴之士,别有
,不藉行誉,故孝义获举,偏在穷檐耳。《自序》言:沈邵为安成相,郡民王孚,有学业志行,见称州里,邵莅任未几而孚卒。邵赠以孝廉。其所以风厉之者,可谓至矣。然《袁粲传》言:粲坐纳山
民丁彖文货,举为会稽郡孝廉免官。《梁书·文学传》:
,齐永明中赠王俭诗,为所赏,及领丹
尹,举
孝廉,则藉贿赂、
游而得之者,亦在所不免矣。魏韩麒麟尝以州郡贡察,但检门望为病,(见第十八章第一节。)则
忠孝于沟畎之中,究亦罕有之事也。
特诏选举,晋初为盛。《武帝纪》:泰始四年,十一月,诏王公卿尹及郡、国守、相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五年,十二月,诏州、郡举勇猛秀异之才。七年,六月,诏公、卿以举将帅各一人。八年,二月,诏
外群官举任边郡者各三人。大康九年,五月,诏
外群官举守、令之才。后世虽间有特诏,而希矣。(《成帝纪》:咸和六年,三月,诏举贤良直言之士。十一月,诏举贤良。八年,正月,令诸郡举力人能举千五百斤以上者。)《
隆传》云:泰始中,将兴伐吴之役,
诏曰:“吴会未平,宜得猛士,以济武功。虽旧有荐举之法,未足以尽殊才。其普告州郡:有壮勇秀异,才力杰
者,皆以名闻。将简其尤异,擢而用之。苟有其人,勿限所取。”兖州举隆才堪良将。此即《纪》所载五年十二月之诏也。观于凉州之役,(见第二章第二节。)隆诚不愧壮勇秀异之目矣。《王衍传》:泰始八年,诏举奇材可以安边者。衍初好论纵横之术,故尚书卢钦举为辽东大守,不就。则非徒举其所知,亦且指所宜任,诚得举才之
矣。惜乎后世,此等举措不恒有也。(以至孝等实行获举者,多见《孝义》等传中,此风厉之意多,求才之意少。)北朝斯举亦罕。惟魏孝文大和十九年,十月,尝诏州郡:“诸有士庶,经行修
,文思遒逸,才
吏治,堪
政事者,以时发遣。”
于常举之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