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日不款。犹以私臧禁杖除名。又《陈宗室诸王传》:南康愍王昙朗之方泰,与亡命杨钟期等二十人微行往人间,
淳于岑妻。为州
所录,又率人仗抗拒,伤损禁司。为有司所奏。上大怒,
方泰狱。方泰初承行
,不承拒格禁司。上曰:“不承则上测。”(《陈书》作行刑,疑浅人所改。)方泰乃投列承引。则士大夫不受测,亦特相沿如是,而非法不得施也。《梁书·孝行传》:吉翂,天监初,父为吴兴原乡令,为
吏所诬,逮诣廷尉。理虽清白,耻为吏讯,乃虚自引咎,罪当大辟。翂乃挝登闻鼓,乞代父命。
祖异之。敕廷尉卿蔡法度:“幼童未必自能造意,卿可严加胁诱,取其款实。”法度盛陈徽,备列官司,厉
问翂,更和颜诱语。翂初见囚,狱掾依法备加桎梏。法度矜之,命脱其二械,更令著一小者。翂弗听。法度
以奏闻。
祖乃宥其父。世固有画地为牢议不
,削木为吏计不对者;畏惨酷而自诬服,亦非无其人,乃更以威严,胁其请代之
,且加桎梏以苦之,以是而得狱
,无失
,与失
者孰多?
宗录尚书,议改测立之法,周弘正请先责取狱所测人,有几人款几人不款,廷尉监所列,款者初不较不款者为多。而盛权谓:“旧制
峻,百中不款者一,新制宽优,十中不款者九。”则旧制之所得,必不免如弘正所云“无愆妄款”者矣。弘正云:人有
弱,断狱宜依准五听,不应全恣考掠,诚哉是言也。(皆见《陈书·沈洙传》。)
中国历代,皆以矜慎为恤狱之;而昔时法学,非甚专门,恒以为审理之事,凡官吏皆能为之;故审理之级数易增,参与审理之官司,亦随之而日多。谢庄之奏改定刑狱也,谓“旧官
竟囚毕,郡遣督邮案验,仍就施刑。督邮贱吏,非能异于官
,有案验之名,而无研究之实。愚谓此制宜革。自今
重之囚,县考正毕,以事言郡,并送囚
,委二千石亲临
辨。必收声吞衅,然后就戮。若二千石不能决,乃度廷尉。神州统外,移之刺史。刺史有疑,亦归台狱。”《齐书·武帝纪》:永明三年,七月,诏:“丹
所领及余二百里
见囚,同集京师。自此以外,委州郡决断。”此虑令
之不详而重州郡之责,又虑州郡之不详而重廷尉之权者也。非官司所能理者,得击登闻鼓上闻,如吉翂是。《齐书·谢传》:
为吴兴大守。
城县民卢
优家遭劫,诬同县殷孝悌等四人。收付县狱考正。考悌母骆诣登闻诉,称:“孝悌为
优所诽谤,横劾为劫。一百七十三人连名保征,在所不为申理。”闻孝悌母诉,乃启建康狱覆。
优理穷款首,依法斩刑。有司奏免官。是其法,确亦有时能申理冤枉也。人君亲览狱讼,历代皆时有之。(如宋文帝、孝武帝,皆每岁三临讯,见《南史·本纪》元嘉三年、大明元年。《魏书·孝庄帝纪》:建义元年,诏“自孝昌之季,法令昏泯。有诉人经公车注不合者,悉集华林东门,朕当亲理冤狱,以申积滞。”《
帝纪》:永熙二年,五月,诏“诸幽枉未申,事经一周已上,悉集华林,将亲览察。脱事已经年,有司不到者,听其人名自陈诉。若事连州郡,由缘淹岁者,亦仰尚书总集以闻。”虽当造次颠沛之际,仍不忘申理冤滞,即无实效,亦足见告朔饩羊之意也。)梁武帝天监元年,诏于公车府谤木、肺石旁各置一函。“理有皦然,受困包匦,大政侵小,豪门陵贱,四民已穷,九重莫达,若
自申,并可投肺石函。”三年,六月,诏曰:“哲王宰世,每岁卜征。末代风凋,久旷兹典。可分将命,巡行州郡。其有
冤
害,抑郁无归,听诣使者,依源自列。”五年,四月,诏“凡犴狱之所,可遣法官、近侍,递录囚徒。如有枉滞,以时奏闻。”(皆见《本纪》。)陈制:常以三月,侍中、吏
尚书、尚书三公郎
都令史、三公录冤局。令御史中丞、侍御史、兰台令史亲行京师诸狱及冶署,理察囚徒免枉。(《隋书·刑法志》。)
祖永定三年,正月,诏临川王蒨省扬、徐二州辞讼。(《本纪》。)此等皆多开审理之途,期尽矜慎之意者也。此自有合于“一成而不可变故君
尽心焉”之义。然审级大多,岁月或致淹久;又错
与之官,不必皆明法令,甚或生事护前;则亦不免有弊。《魏书·
崇传》:
穆,以庄帝时为御史中尉。上疏曰:“
祖大和之初,置廷尉司直,论刑辟是非。虽事非古始,
济时要。窃见御史
使,悉受风闻,虽时获罪人,亦不无枉滥。何者?守令为政,容有
憎。
猾之徒,恒思报恶。多有妄造无名,共相诬谤。御史一经检究,耻于不成。杖木之
,以虚为实,无罪不能雪者,岂可胜
哉?如臣鄙见:请依大和故事,还置司直十人。名隶廷尉,秩以五品,选历官有称,心平
正者为之。御史若
纠劾,即移廷尉,令知人数。廷尉遣司直与御史俱发。所到州郡,分居别馆。御史检了,移付司直覆问。事讫与御史俱还。中尉弹闻,廷尉科
,一如旧式。若御史司直,纠劾失实,悉依所断狱罪之。听以所检,迭相纠发。如二使阿曲,有不尽理,听罪家诣门
通诉,别加
检。”诏从之,复置司直。观此,即足知错
与之弊矣。
特异之人,治以特异之法鞫以特设之官者,前代亦间有之。石勒使中垒支雄、游击王并领门臣祭酒,专明胡人辞讼。(《晋书·载记》。)魏世宗永平元年,诏:“缁素既殊,法律亦异。自今已后,众僧犯杀人以上罪者,仍依俗断。余犯悉付昭玄,以
律僧制之。”(《魏书·释老志》。)是其事也。此自各率其俗之意,与近世之领事裁判用意不同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